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心得体会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心得体会

一本很沉重的口述史,扒开幸存者和遗孀的痛苦,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尝试理解他们,我尝试通过文学去理解人类的苦难,可是我猜想感受真切感受到的可能只是他们悲痛的1%,甚至不到。其实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是吗?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政府封锁消息,极力渲染一切正常,避免引起恐慌。通过测试了解到实情的核能研究所工程师,想尽一切努力告知高层要疏散,要隔离,却一而再,再而三收到了恐吓信,甚至很多知道实情的工程师,都不能把自己所探测出来的实情公之于众。略知一二的老师,医生和一些高知分子都在极力逃离当地。不知所以就被带到切尔诺贝利清理的士兵和清理人,穿着简单的防护,就在高辐射的环境下工作,没人告诉他们危害到底是什么。除了盲目无知,服从,更高的薪资待遇,还有迷一样的英雄主义,让这些人在风险之中暴露。看不见摸不着的核辐射,一切都还是那么的美,当地的缺乏科普的群众又怎么会知道他们吃的东西,用的东西,生活的环境辐射值都已经严重超标到会影响人的基因了。没有被告知辐射已经释放到空气,无处不在,也没有人科普要食用碘做必要的防护,只是一味的宣扬伏加特,麻醉群众。尽管有些村落的人要撤离,要疏散。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要怎么离开自己的家?甚至惶恐散去,生活一切都好像照常,依旧正常生活着。对英雄的蔑视,对幸存者的排挤,切尔诺贝利人好像变成一个新物种,承受着身体疼痛的煎熬,还受到其他地方的人的歧视。比战争更可怕的是,尽管有伤痕,会迷失,但是战争后幸存下来的胜利感以及大众的崇拜感也不至于把你摔到地狱。切尔诺贝利像是你身上的烙痕,你此生甩不掉,你的后代也甩不掉。活在它的阴影之中。看着亲人逝去,文中有好几处提到,任何一种死法都没有切尔诺贝利人死去的可怕。精神上的折磨,不堪重负的回忆,却没有办法排解。求之不得而又无能为力,除了信仰,寄托在下世的幸福,还有什么又是他们可以做的?勇敢的活下去比死亡更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