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读后感1700字
教育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奇怪的角色,它即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又反哺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同时还保留着自身的独特性。
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轻视教育,人类的进步筑基于传承发展,在教育的历程中无可避免的发展出相应的机构——学校,而作为高等教育受众群体,大学生作为更是备受关注。
大学生该是什么样的?要求什么素质?有什么功用?
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是定义的三项职能。
但因为历史环境的变化,标准一直都在改变,思潮和主义的交替在大学中造成了无数混乱,而大学生常常述说着自身迷茫。
要了解一件事物就不得不向它的历史寻求成因,剥开层层迷雾,后来人在现象中总结合理的规律,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晰其本身意义。
大学本身并不具备神圣性,一群人聚在一起对于真理的谈讨只是为了在无数种可能性中找寻人类的意义,这是每个人的魔障,为了大众,也为了自己,人们不得不聚在一起开辟一条道路。
再后来,人类寻求解脱的宗教担负起人类秩序的维护,人类文明的监督与引导,学者对神学的阐释发展了人类的文明,也摧毁了宗教的基石。
一切进入人文主义时代,科学作为终结蒙昧神话最直接的动力改变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在人类的思想中掀起新一轮的思想风潮,并由此进入社会的主流,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专业化的知识,专业化的技能,演变后的人类规则,人类传承中坚信的美德,需要通过现代教育制度来传承,而作为接受了这些理念的群体负责担负起社会的维持运行及指引功能。
教育在人类中的地位与日剧增不可或缺,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把握了知识所有者,掌管了共识——对于学历的认证颁发,借用《未来简史》中的概念,这种互为主体表现出了超越人类的掌控力,其服务的本职被它卓然的支配权掩盖而改变其中的每一个人。
那么这种服务转为决定是怎么发生的呢?人类建起大学,希望培养出健全的人类,并对这些人类抱有极大的期望,这群个体,他们从家庭出身中独立出来,进入到封闭又独立的环境中成为群体,而接受了来自家庭社会影响的个体在这个群体中相互碰撞吸收共存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于是大学生是一个群体,这是被社会所共同承认的事实。他们不依据年龄,性别,出身,智力,而根据社会赋予的概念成为群体。
群体在社会中必然要求权利,更何况社会本身就对大学生有颇多希冀。那么社会这一概念是无法对大学生个体实施作为的,它只能作用于相同概念的大学,于是概念对概念,公司对学校,个人对个人,权利和义务就落入了互为主体的概念中去,被分解到每个设立的岗位中去,并在不断地发展中将这些权力分付给个人。
而个人的欲望是不通的,人们的欲望在权力中扭曲变形,通过所赋予的权利,攫取作为人的利益,这是无法避免的状况。
于是大学的目标还是在那儿,但因为人的不可操纵,每个人沦入欲望,并被互为主体所支配,每个人都叫嚷着身不由己,每个人事到临头都可以说不归我管。权力沦为游戏,于是大学机构看起来复杂而臃肿,大学概念看起来超然而具备强大支配力。
于是在一切复杂的权力争夺和推诿过程中,一切朝着混乱的前方运行,每个试图挣脱和改变的人都能感到来自旁人的恶意和一张无力挣破的巨网。
在其中的个体呢?大学生,从出身带来的属性,从社会中得到的定义:贫穷或是富贵,健康或是疾病,聪明或是愚钝,一切的一切较量在一起,堵在大学的门口,困在大学里叫嚷争夺,然后归于社会。
然后引入人类诞生的“自由,公平,平等”概念来判定归纳这些现象,于是发现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破坏性效果,而人类因其庞大而不能尽窥全貌而茫然无所察觉,只能跟在先知的后面高声呼喊“精英阶层”。
而先知看到这种失衡带来的可怕后果而悲观,人类终将失去三大概念。这种先知的诅咒自古以来都有,鞭策恐吓着人类,使人类不至于偏离人类的太远。
而现在向前滚动的太快,先知也来不及了解发生了什么,人类就在对无知的无所畏惧,对已发生的茫然无知中,混混沌沌地向前行走,于是一切都在大潮之中失去了意义。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来吧,虽然对发生的一切只能茫然感知,但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你我茫然里,迎接人类的末世,让我们为此举杯共饮,干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