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读后感_1800字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读后感1800字

我觉得对一本书的喜爱和尊重的表现应该是能努力去清楚理解书中的重点思想以及切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前提是,这本书的思想是彻底能打动人,而并不是抽象的空洞,浮于表面精致的理论游戏,或者变了花样的陈词滥调来哗众取宠,而李老师这本《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就是这样打动我,并值得抓重点回味的好书。

书的大概内容都写在了书名标题里,三个关键词,什么是具身心智?什么是认知科学?什么是人类经验?

首先谈谈什么是人类经验,根据李恒威在经验哲学里的叙述,笛卡尔,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和胡塞尔这些哲学家都进步努力把握人类的丰富生活经验本身,并且纳入理性思考的范畴中,到了布伦塔特发展了意识的“意象性”概念后,胡塞尔借此进步以”把握人类经验本身”作为对象创立了现象学,你可以不熟悉现象学,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就以此为基础进步展开,到了梅洛庞蒂,这位知觉现象学大师,更是进步批判了现象学,在梅洛庞蒂看来,科学和现象学都总以事后的方式阐释我们具体的,具身的存在。它试图抓住我们非反思经验的直接性,并试图在意识反思中表达它。但正因为理论是作为事后活动而成之为理论,所以它无法重新把握经验的丰富性,它只能成为对经验的谈论。由此人类经验在哲学上成为“不可知”,最终成为了心理学无意识研究的剩余物,这就是人类经验本身,不可把握。

什么是认知科学?

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感知、经验、理解乃至系统性的理论化全有赖于我们独特的神奇的心智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任何关于世界及自身的描述和想象将无从提及,因为如果丧失它,哪怕即使是一点点,我们的世界或为我的世界就将变得残缺乃至无明。认知科学就是力图全面理解人乃至一切有情的这种神奇而珍贵能力的本性。 而现代科学里,全景式的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深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宗教的介入,东方的心学,瑜伽经,佛教和道家,它们对于认知先验而富有逻辑,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惊喜,谈到大乘佛教,最重要概念就是“空性”,“无我”,我们常常谈的自我其实根本不存在,这其实是一种幻觉,这样说法看起来很空洞,但在这本书里,认知科学专家像明斯基等人在理论上验证了无我性,我们的心智下,根本不存在自我。这也是这本书的侧重点。

哲学上承认了人类经验的不可把握,认知科学和佛教又本身都承认了无我性,那到底想说明什么?这就牵涉到了第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什么是具身性?

从哲学上论述展开的话就是具身性概念认为知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解释的结果,这种解释来自我们的理解能力。这些能力根源于我们的生物具身性结构,但却在一个共识的行动和文化历史域中被经历和被经验。它们使得我们理解了我们的世界,或用更现象学的语言来说,它们是一个结构,我们以“拥有一个世界”的方式存在。

说起来好像很枯燥,打个比方,我们所熟知的颜色红黄绿,它们本身并不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眼睛视网膜神经这个自组织涌现出来的结果,我们喜欢在理论上去区分部分整体,谈因果,这其实是我们身体的空间知觉作用,这类的解释非常多,我在微信书架《隐喻言说》也看到很多,数学的能力也是我们身体感知体现,数学这个知识是被我们觉知出来的,有兴趣可以看看那本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相当多理论和实验验证了我们认知的具身性,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哲学的解释主义,还有细胞自动发生机这样的软件实例,还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这样的哲学工具。建议读者重点回味这个结论,这是很富有革命性,它提出我们认知本身受限于身体知觉本身,并且我们的知识是被觉知隐喻的结果。

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试图将这样的无我性返回经验本身,在无我,具身性,经验不可把握三者之间能架设桥梁。

三者到底呈现什么联系?

我们领悟到,我们当作坚实根基的东西实则不过是脚下的流沙而已。我们从作为认知科学家的常识开始,进而认识到我们的认知出自一个超越我们但离开我们的具身性是无法被发现的世界背景。当我们的注意力离开这个基本循环而仅仅关注认知运动时,我们发现我们无法洞察到主观的根基,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当我们试图去寻找一个我们认为一定还存在的那个客观根基时,我们发现的是一个由我们结构耦合历史生成的世界。最终,我们看到种种形式的无根基性实际上只是一种:有机体和环境在基本循环中彼此包进又彼此展开,而这个循环就是生命本身。

非常喜欢李恒威,联系微信读书能尽快上架他的《脑和意识:一个还原论者的独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