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废除》读后感700字
任何思想或主义走向极致,都存在解构自身的倾向性。
噪音音乐解构了音乐的起源,同性恋法案解构了婚姻的界限。
赤身裸体的艺术家,手舞足蹈地跑进丛林,渴望复归于自然——其行为本身就充满了人类非自然的强烈意识,于是复归自然的企图也被自身解构了。
唯物科学和机械的理性主义不断弥散,人类看似一步步走上神坛,成为世界之主;却也在一步步将权力移交,奴役自身。
走向极限的自由民主,言论不再具有力量,尽可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力,却并未拥有任何改变现状之能;硬币的另一面,走向共和的大愿景下,总不难窥见巨人的身影,或明或暗。
《自私的基因》与《道德动物》,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意识背后,源于远古环境与基因的设计与操控,人性的善与恶似乎都寻得了由来。道金斯与赖特极力强调,虽然进化心理学几乎是现阶段对于人性最具解释力的学说,却不意味着人类的价值体系要以此为基础。
在这一点上,两者与路易斯达成了共识。
人之废除诚然可怕,道德虚无引人担忧。但书中最大的模糊点,在于对所谓的“道”之起源的无为、无知,而着重强调“道”的先验属性和必要性。或许“道”的起源并不那么高尚,充满自然选择的冰冷现实与无奈,但寻“道”与 卫“道”的过程却是“人”之价值的最佳体现。
盲目尚道塑造了人吃人的社会;机械理性终将奴役人类——作为主人的大脑一向谎话连篇。
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是一种有温度的理性。
我是个道德虚无主义者,却也坚守着一些“道”之底线——无论它源于远古的自然选择还是现世的思想模因,既已知晓其存在,便有了选择的主动权。
在寻“道”与卫“道”的路上,以理性为杖,以幸福为灯塔,前路漫漫,凛冬已至,将夜暗暗。
一人,足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之废除》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