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读后感900字
《季羡林谈写作》一书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实,其中几篇对文章优劣的论述,颇引人注目,既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有切身体会,观点鲜明,言辞中肯。由此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的态度。
季先生热切希望爱好写作的人,一定要多读,尤其是古今经典,中外名著。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开拓视野,积累素材,舞文弄墨才会文思泉涌,行云流水。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层意思。另外,对于写作,季先生主张惨淡经营,对于文不粉饰,散于无形的看法大加批判。作为读者,我是赞同季先生这一观点的。现在有些文章看似流光溢彩,新颖独特,但细细品来,词句介于通或不通之间,起承转合毫无章法,大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真正好的文章必是感情真挚,平实厚重的,这当然需要惨淡经营,需要推敲修改。比如我们要表达一句话,可以用“被子句”,也可以用“把子句”,可以用口语,方言,可以通俗简单,也可以采用成语。而什么情况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完美,更能贴切的表达出其中的意思来,这就需要推敲,需要不断修改。除季先生提到的几位文笔大家推敲修改的故事外。在此,我东施效颦也举一例:有一天,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有厚厚的一叠文稿,而且每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各位文笔大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惨淡经营于每位舞墨为文者的重要性。
言归正传,继续就此书发表个人评论。此书季先生一方面在谈写作,一方面夹带着个人往事,因此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真情流露,让人产生一种季先生在同自己应时应景的谈心之感。
单从任何一篇文章来看,都是文采斐然,用词丰富,结构紧密,逻辑清晰,起承转合轻松自然,毫无突兀生涩之感。行文飘逸灵动如潺潺流水,犹如饮琼浆玉液,甘之如饴。到底是大家,大家啊!
在读本书以前很少拜阅季先生的作品,在此之后有关他的作品必将爱不释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