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1300字
读《通过维根码头之路》
2017-11-27 席大大
开始以为和《通过奴役之路》是相似的作品,没想到,这篇却是一个描写现实的、类似于小品文的短篇。
文章背景是1936年的英国,一个叫维根的小镇。里面的大部分居民,以挖煤为生。描写的内容包括:脏乱差到忍无可忍的居住条件,煤矿井下的继续蹲行或者匍匐几百米后跪在地上挖矿的非人场景(想起几年前的智利矿井),矿场周围人的拾煤大军(据说山西大同也有类似的情形)和为什么洗澡来说对煤矿工非常重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里说,煤矿工老婆的肚子上都是黑的,这话很形象)。
维根小镇的房子,整体破旧而且租金昂贵,政府重新安置的想法很好,行动却很慢;和薪水比较起来,租金+伙食基本上就占了绝大部分,作者算了一个有具体数字的经济账。
英国也有南北口音之分,而且区别下等人的办法是是否发音发了H(H发音阶级:英国当地有把字母H发音做Aich和Haich的区别。发Haich的被认为是没有接受教育的下等阶级。到今天,英国本土仍有此类歧视)。全球几乎大部分民族,大多时候都是北方人最终占领南方,其基本原因是,北方的生存条件很恶劣,所以才要去抢去夺,最终养成彪悍的民族个性,继而慢慢的向南迁移。这个迁移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战争(据说在英国南方小镇,随便扔一块砖头就可以砸中某个主教的侄女)。
然后,作者开始在抨击欧洲的资本主义,但是对欧洲的社会主义也是非常不满。当然,对法西斯主义反应激烈。阶级的划分,作者也是同意,不过把挣得薪水很少的阶层(比如底层文人阶层,如孔乙己)也化为资产阶级,这是作者很不认同的地方。欧洲的社会主义,也渐渐地成了一些人的特权阶级,在英国,一说起社会主义者,就会想到“留着络腮胡的素食者、布尔什维克人民政委(一半是恶棍,一半是夸夸其谈的人)和穿着凉鞋的热切女人、说着生涩词语的蓬头垢面的马克思主义者、逃走的贵格会新徒、计划生育狂热分子还有工党蛀虫等”。最终情形是,“我不反对社会主义,但是我反对社会主义者”。所以作者希望必须去除这些气息,社会主义才会长久。
作者在印度做了5年警察,看到了太多社会压迫和社会黑暗的情形,就再也不想当警察了。
随着更多机器的使用,作者开始担心将来人的工作全部被机器取代之后怎么办?(我们现在也是在这么想呢)
感触1
我们平时看到的社会主义和欧美看到的社会主义是如此不同,才导致我们的思想意识差异是如此之大。人的本性都是向善和趋利避害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远离社会主义,而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
感触2
煤矿井的安全,这么多年变化不大。到现在,还是经常出事情。可见的暴利的驱使下,历史在不断重复着。
感触3
最开始的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事实上,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远远不是最开始的资本主义,而且向社会主义做了无限接近。而现在的社会主义为了提升效率,也和资本主义做了有效对冲。最开始的两种主义都不是一个稳定态,而慢慢成形的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感触4
不管英国《通过维根码头之路》,还是美国的《光荣与梦想》,还是我们很了解的自己的国家,都是不断发展变迁的,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人性的必然性。而采用的社会组织形式,必然是多样的,唯有人性不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