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新诗200首导读》读后感_1800字

《新诗200首导读》读后感1800字

“含泪的笑” 入木三分

——流沙河《哄小儿》写作成功的秘密

王美春

流沙河 (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游踪》、《故园别》、《独唱》等,散文集《南窗笑笑录》、《流沙河随笔》、《流沙河短文》等,诗歌评论集《隔海说诗》、《写诗十二课》、《十二象》、《流沙河诗话》等。组诗《故园六咏》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诗集《流沙河诗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一等奖。《哄小儿》①是其诗代表作之一。

《哄小儿》,原来发表于《诗刊》1980年第9期,系诗人《故园六咏》中的一首。全诗共三节(每节四行)。后来,此诗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流沙河诗集》,系《故园九咏》中的一首。根据诗人自传记载,诗人天资聪颖,却命运多舛,因发表于《星星》诗歌月刊创刊号上的《草木篇》于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6年春天,他被押解回故乡“劳动改造”,此后的十二年内,“前六年拉大锯,后六年钉包装箱”,其间两次大病,差点告别人世。《故园九咏》便写于这十二年间。②

诗题中“哄小儿”的“哄”,意为哄逗,也即以“言”或“行”逗人开心。哄小儿,就是哄逗小儿。在这首诗中,诗人既用言语哄逗小儿,又以行动哄逗小儿。诗中采用的都是常用词、平常语,无一冷僻的言语,也无任何华丽的词藻,却营造了别样的意境,耐人寻味。

第一节,前两行诗和最后一行主要是写“爸爸”之言,第三行重在写“爸爸”之行。“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这两行写“爸爸”以言语哄小儿,以棚中牛与家中马两个物象对举,以“今日又变”诸语突出其由棚中牛至家中马的转换。这些诗行看似平淡无奇,实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变成了棚中牛,这是形象而含蓄地写“爸爸”在那时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是为人所逼迫,并非自己心甘情愿;而变成了家中马则是写“爸爸”心甘情愿所变,是为了哄小儿。“笑跪床上四蹄爬”,这行诗写“爸爸”以行动哄小儿,也是对“家中马”的形象而生动的写照。这一场景,也许当了父亲的并不陌生,或许也曾经为自己的孩子当过家中马,逗孩子快乐,自己也欢笑。不过,此诗中的笑显然并非欢心的笑,而是无奈的笑,是苦涩的笑,是强颜欢笑,是“含泪的笑”。“乖乖儿,快来骑马 马”,这行诗是写“爸爸”以言语哄小儿,让小儿快来骑“爸爸”所扮的马,其间也隐含了动作的成分,也即小儿骑上这“家中马”的动作。

第二节,继续写“爸爸”以言行哄小儿:

爸爸驮你打游击,

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前两行言语之中含有动作。“爸爸”驮着小儿玩“打游击”的游戏,那情景又怎么能不让人觉得好耍?联系到上文的“笑跪床上四蹄爬”,读者当会忍俊不禁。然而,这好耍之中又隐含着心酸的成分,令人笑过之后又觉得心情沉重。后两行写家中有自由。“小小屋中”,是自己的天下,可以自由自在,弦外之音是外面的世界虽大,却无自由。根据诗人的自述和诗中的描叙,此诗反映的当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情况。那时,诗人还处在所谓改造之中,人身自由有限。这后两行诗既是哄小儿,又曲折地反衬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境遇,耐人寻味。

最后一节,首行承接上文,劝小儿不要出门。第二行诗交待劝小儿不要出门的原因是出到“门外有人骂”。是何人要骂,诗中未点明,也无须点明,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诗人关于写作时间的自述和诗中的“变了棚中牛”等词语推断出来。从表面上看,后两行是写诗人的自责,自责自己连累了小儿,让小儿也失去了自由,而实际上,这是诗人在鞭笞那将好人错变成“棚中牛”的年代!最后一行“乖乖儿,快用鞭子打”,既巧妙地将之前小儿骑“马”扬鞭的场景再现了出来,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希望小儿来鞭打他,还以此含蓄地鞭笞那令人心酸、不堪回首的年代。这也充分展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总而言之,《哄小儿》,通过对诗人由“变了棚中牛”又变作“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让小儿骑在上面玩“打游击”游戏等情景的描叙,写出了其笑,但这不是欢快的笑,而是“含泪的笑”,看似轻松的文字之中隐含了沉重的心情,以及对那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的鞭笞。“含泪的笑”之中含有入木三分的讥刺,发人深省,这是此诗写作成功的最大秘密,也是此诗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 原诗详见流沙河:《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② 参见流沙河:《流沙河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流沙河自传》第7~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新诗200首导读》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