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千万别根据某部作品的节选就给里面的人物下“小清新”和“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定论,不然全书看完了你就会像我现在这样暴躁。
陈芸,四岁失祜,稍微大一些就一人用女工活养活全家,靠着别人念诵的《琵琶记》就能自己识字,是何等的坚毅聪慧。嫁给沈复,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沈复多少算是她的知己,同样的性情和孩子气,逗她笑,看她闹。在礼教森严的时代,她可以跟丈夫学诗品文,随他泛舟太湖,穿男装,做盆景,沈复为了她忤逆父亲,两人双双被赶出家门一年余而自得其乐;不幸的是,沈复为人幼稚软弱,还自大浪荡,做官和同事不和,做生意败了倾家荡产,赚了嫖娼挥霍,还大手大脚做“散财童子”。家里弟弟如狼似虎,两面三刀的逼迫,他毫无还手之力;得罪公婆两难纳妾之事竟交给芸娘去做,致她失了欢心;从无长远之计,得过且过,去广州好不容易赚得百金,第一时间先辗转三处狎妓嫖娼,贫困潦倒至于最后,芸娘重病无钱医治,卖掉女儿做童养媳,儿子做学徒未及成人而亡。芸娘嫁给谁都是可爱的,而沈复没有芸娘,连日常生活都搞不定。他出身也算富足,自己作得妻离子散,坎坷度日,半生都是靠妻子操持和朋友相助,回忆录里却动不动就怨宿命,以为是夫妻感情太好遭致天嫉人怨,难以长久。不知这是他想心理好受一点还是真的愚蠢,前者虚伪,后者可笑。
一粥情缘,茹素以求,可爱有趣,辛劳一生,至死还念念不忘为丈夫纳妾不成,当然是男人心中的完美妻子,备受林语堂之类文人追捧,谁不想要可爱有趣又不嫌弃清贫还痴情奉献的妻子呢。他俩就有点像假如宝玉和黛玉结婚后的生活,年少美梦温存,而现实不允许宝玉总是目无下尘,软弱无能还做中央空调,黛玉对他精神上百般支持之余还要强撑操持家事,应付公婆弟妹,养育儿女,能不心力交瘁?对不起,我格局小,即便放在封建社会文化里,专不专一不能作为道德标准,但让妻女贫困交集,死的死,卖的卖,实在不算有担当。爱不来,我只觉得可悲可气。
简直是,气死我了。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沈复《浮生六记》
全书匆匆看完。对作者的印象渐渐变差。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气度太小,可能是不能理解当时那个时代文人的想法。
前部分觉得作者是一个开明且钟情的人,在那个封建、男尊女卑的时代,沈复能够与妻子相敬如宾,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商讨,觉得真的是一段美好的爱情。
后部分看到妻子芸为他纳妾,操持家务,生养两个孩子,但是他却没能负担起作为一个合格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不免有些气愤。
作为丈夫,他用妻子交付给他经商的盘缠拿去上妓院,花天酒地,是为对妻子的不忠。
作为父亲,他并没有给两个孩子太多的父爱,儿子逢森18岁生病夭逝,他提前都不知道儿子生病的事情,是为不负责。
他要做的承担起这个小家,而不是总是去游山玩水,享受生活。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沈复,你确定不需要把这些蚤子都揩去吗?
文人之所以为文人,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平凡人没有的气节和品质。但是我认为当一个文人太过于追求理想,而不负自己身份赋予他的责任,那他写出再好的文学作品也会让人略微有些鄙视。我始终认为,先学会生存,再去生活。如果能把生存和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是最幸运且美好的事情了。
生而为人,我们有很多身份,小时候是儿子或女儿,长大会是别人的丈夫或妻子,还有成为爸爸或妈妈,是上司或下属,是老师或医生等等,每一个身份都有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尽量地履行不同身份给我们带来的责任,你要是觉得自己无法履行,那就不要开始成为这一种身份。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们的负责。成年人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沈复41岁丧妻,42岁丧父,44岁丧子。可惜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