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着恨着就爱上了:杜子建谬论集》读后感1500字
去年底开始看这本书,然后有点看不下去,改去看了一个长篇网文,最后又强迫症发作回头再看完,时间耽误了不少。
首先对这种语录体的文章就不是很感冒;其次看本书之前也不知道有杜子建这么个人,倒是前几天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他“穷根20个原因”的视频;再次我也不玩微博…所以对书中的内容一直没什么共鸣。倒是对营销方面的内容,别看自己和那个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人性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反而没有什么障碍。
出于自己的职业习惯,本身对于语录体的“微言大义”颇有点不以为然。有些事情、道理固然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有的则未必。尤其对于一些涉及具体操作或分寸拿捏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好,不谈剂量的毒性都是刷流氓也罢,道理是相通的。抓大放小、“不求甚解”适用于泛读、大致了解,但是涉及具体运用,或真准备吃这碗饭,那就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了,必然要求全面、深入、能人所不能。说到底,用药讲求君臣佐使,烹饪需要调料手法,硬要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势必损失很多也很重要的东西。
其次反感的就是生拼硬凑,为了好看弄个七条八项九大原则……什么的,实际含金量也就一半,剩下的都是兑水。这点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体现,全书几十上百处排比、列举的内容,印象中唯有一处能达到实打实、减一分则瘦的程度,剩下的都能或多或少挤出水份来。看上去花团锦簇、华美精致,实际上却是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如果说对于讲求骈四俪六的古文,这么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对于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要么舍本逐末,要么装B过头了。
当然,书本身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透过书本所了解到的老杜也是足以让人仰视的存在,所以额外加了一颗星。语录体的零散是先天缺陷,但是老杜看问题的视角还是够独特、够犀利,看得也够深刻。这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他自己所言,出去遛弯看见个广告牌,一般人可能也就看看商品、看看爱豆,有心人则看看搭配、看看流行风尚,专业的人则看的是构图、色彩、文案,而老杜看的是怎么引起人的注意、人性的共鸣……
至于老杜本身,学历不高,年轻时貌似还坐过牢,现在却已然奋斗为成功人士了。成功本身没有可复制性,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多做一点、稍苦一些,未必一定是坏事。努力了才有希望,早早放弃则彻底没了可能。现在的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作为反抗“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道德绑架的手段,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过于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就进入误区了。对待爱情亲情友情…都妄图像逛地摊那样,价值十元的东西,花了十一买回去那就亏了,一点浮动冗余都不容存在,那只能让身边的人都变得对你锱铢必较。
就像治病和打仗,在不确定能否获得希望的结果的时候,那肯定是有多少力出多少力,有多少资源投入多少资源(除非成本远远超出预期回报),否则一旦没有获得最后结果,那所有投入都沦为沉没成本。因此看到有些患者斤斤计较于今天没有不舒服了,那还要不要再吃一顿药、再输一天液…心里总难免吐槽一句“多吃一顿多输一天尼会死么?”刚好转就停治疗,你对疾病是多么心慈手软唯恐斩草除根啊?换做一个人过来打你两拳踢你一脚,你决然反抗刚把他撂倒在地准备骑上去饱以老拳,旁边就有人说胜负已分你赶紧住手,你会继续打呢还是继续打呢还是继续打呢?
说到底,恰到好处是境界、是追求的目标,很大概率终其一生也可望而不可及,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尽力而为…才是方法论,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只是唱出来的,不是现实。
老杜的“谬论”只是杨过背了一肚子的全真歌诀或是梅超风手中的九阴真经,想实际运用还得靠师傅讲解或自身积累去消化领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恨着恨着就爱上了:杜子建谬论集》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