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家词选讲》读后感2200字
叶嘉莹先生从事诗词教学、理论研究70多年,蜚声中外。前段时间,94岁高龄的她宣布裸捐财产1857万,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践行“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句人生格言,媒体盛誉她是“穿着裙子的士大夫”。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对北宋名家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通过诗词之感发感受到叶先生的士大夫品格。
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晏殊
(一)晏殊一生士宦显达,他的词作风格可以用“珠圆玉润”来形容,没有激言烈响。
(二)通过和李后主的对比,得出晏殊是理性词人。所谓理性不是计较利害得失,而是一种节制和反省的理性。
(三)冯延巳“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开创了西江词派。晏殊受冯延巳的影响很大,所谓“晏同叔得其俊”。他们的词作之美不是外表形式的美,不是字句词藻的美,而是他们词中所传达出来的最纤细幽微的感发生命,是诗人和词人最锐敏的一份感受。
(四)和冯延巳不同的是,晏殊的感情比较含蓄、细腻。晏殊的词非要深深地体会,以心领神会,才能见出其内含的生发感动的生命。
(五)晏殊也有慷慨激烈的一面,曾遭受过两次贬官,在其词作《山亭柳·赠歌者》可以得到体现。
二、欧阳修
(一)欧阳修和晏殊一样受到冯延巳的影响,所谓“欧阳永叔得其深”。在北宋词坛上,欧阳修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和晏殊代表了词之发展第一阶段
(二)欧阳修的词有一种“遣玩意兴”。他的词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不只是他表面上写的情事,而且也在于他所表现的感情精神的境界。
三、柳永
(一)柳永的儒家的家庭传统、仕宦观念和他个人的浪漫性格与音乐天才其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幸的矛盾。
(二)柳永在慢词的方面开拓了词的形式,对词的牌调进行了开拓创新。这种拓展,还不仅形式而已,而且也足以表现了柳永在精神方面有不同于当时一般士大夫的一种敢于采择俗曲的开放精神。柳永的创新还在它的俗词敢于用新鲜的词句,写出大胆的露骨的真切的生活中的妇女的感情。
(三)柳永的词有五个突出的特点:
1.工于写羁旅行役
2.音律谐婉,叙事详尽,有头有尾。
3.“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4.“不减唐人高处”
5.“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
四、晏几道
(一)晏几道的词主要表现的只是盛衰、今昔、悲欢、离合,多半只是个人的哀愁,缺少深远的意境。
(二)晏几道的词的确是声韵优美,辞藻艳丽,但虽然真情动人,却并无深意,读他的词是不需多解释的。
五、苏轼
(一)苏轼使词之诗化达到了最高峰,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苏东坡的开拓之所以引人注意,就因为他的这种风格不是出于环境和遭遇的偶然,而是出于才情和襟抱之自然。
(二)和柳永做比较。柳永是始终未能调和的矛盾造成了他生命的落空,而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则是一个完成,苏东坡把儒家的理想与佛道的修养贯通、调和起来,从而完成了他自己。
(三)和李后主做比较。李后主的用情是一往无回,他把感情投注进去就不出来。苏东坡则不然,他进去以后还能够再跳出来。苏东坡的词变化更多,而李后主的由于写的是小词,所以比较紧凑,比较单纯。
(四)苏东坡的词也有细腻婉转的一面,以《永遇乐》为例
(五)叶先生评价苏轼:
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染人间怨断声;
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六、秦观
(一)秦少游的词在词的演进上的作用是使诗化了的歌词再回归到词的本质。在所有的这些词人里边,最能够表现词的特质的就是秦少游。
(二)前人认为,秦少游最有“词心”,他的感受最柔婉,最细腻。
(三)秦少游的词并不只这一方面的特质,他在晚年经受了挫折之后,词风就有了一种改变。
七、贺铸
贺铸所写的也仍然都是离别相思和感慨失意的内容而已,并没有什么更新更广的开拓,只不过偶然有一些颇为精警的字句,所以虽然也算是北宋词人中的一位名家,然而却决非大家。
八、周邦彦
(一)周邦彦的词在词的历史发展上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周邦彦是“集北宋之大成,开南宋之先声”的一个重要人物。
(二)周邦彦使词发生了一个大的改变,并不是指内容方面的改变,而是指叙写方式上的改变。周邦彦用思索安排的方法来写词,他在写景写情时是用勾勒的手段,在叙事时则用小说式或戏剧式的方式。这是周邦彦的特色,也是词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三)周邦彦词里的平仄四声、双声叠韵、双式和单式,都结合得恰到好处。
(四)浑成浑厚,在软媚之中有气魄,在勾勒之中不失完整,这是周邦彦词的一个特色。
(五)周邦彦是通过思索安排来写作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像欣赏李后主、大晏、欧阳的词那样用直接的感受来欣赏,而是也要透过思索安排来欣赏。
叶先生的一些词论:
1.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是诗人感情节奏与语音节奏的完美结合,特别是词,有多种的牌调,词人要选择哪一个牌调传达他的或是明快或是深婉的感情为恰当,这其间实在存在着一种自然微妙的结合。
2.中国的抒情诗歌里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这种感发的生命它有大小、深浅、厚薄的不同。一个作家能否把这种感发的生命写得深厚博大,有两种不同的因素。一个是看你对人生体认的深浅;一个是看你能否与大自然融会,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3.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工作是:用西方的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可是,要把这件工作做成功,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比较深的了解,如果缺乏这个了解,那么你接触西方之后,目迷乎五光十色,耳乱乎五音六律,在迷乱之中就很难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宋名家词选讲》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