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合之众》读后感_10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群体是历史前进的动能,也是阻碍更进步的路障。

《乌合之众》这本书从书名的翻译就很好的诠释了作者勒庞对群体的评价基调。虽说是“群体心理研究”,但全书并没有从推理或者数据的角度来真正进行周密剖析,更多的是作者基于时代的众多事件的现象归纳总结的理论。

书中的观点是,群体是低智的武断的感性的冲动的和野蛮的。虽然群体力量的壮大表面上看是民主意识的爆发,但本质其实是一种大规模的盲从和被奴役,只不过和传统奴役比起来,这种群体思想和举动的被奴役更加自愿和意识层面。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另一种武断。但评论著作,不应忽略历史的坐标轴,我们更应该看到勒庞所处的年代——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那时的中国正在冲破封建社会制度,在一片混沌中企图寻找到新的核心。那时的勒庞写下了这本《乌合之众》。里面的一些论点放在100年后的今天,仍然准确且精准的预言。

地理因素的聚集——首领的存在强行压制了野蛮——时间的沉淀把部落群体变成具有共通思想的民族——信仰和理想的产生——文明、制度、艺术的产生,脱离野蛮——时间的推进,信仰的衰落,让稳定动摇——群体思想的离散带来个人思想的兴起,群体再次变成了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再次回到野蛮的起点。

这是一个民族的周期,也解释了“没有千秋万代王朝”的道理。

读《乌合之众》时,比起对群体研究的本身,我更多的是就这百年前的名著中的道理在它之后发生的和我所处时代经历的事情——比如二战时希特勒被传为佳话的煽动性演讲,比如文革时红卫兵超出想象的打了鸡血的无脑残暴,以及自媒体时代被舆论浪潮一波又一波带起来的反转剧(最近的比如薛之谦)……不得不承认,经得住时间推敲的书才是有价值的书,至少此书是这样。

而最大和最有用的启发无疑是书中提到的“夸大,断言,重复”的演讲法门,以及群体对权威声望崇拜的程度。这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用的方法论。

也许是本书的理论点太过明确且贯穿全书,阅读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是首先扔出观点然后在每一卷里去证明和阐述,所以读起来带入感稍弱了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

恩,既然不能脱离群体独立存在,那就尽量保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吧。也不需要去鄙视群体,毕竟每个人都逃脱不掉,毕竟这个世界的历史终究还是需要充满热血的不顾一切的群体去推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