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一位个性不凡的政治家,是明万历年间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治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在风云际会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声势显赫,无与伦比。然而,从寒微中奋起的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起萧墙。隆葬归天之际,即是他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张居正」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明朝运转了两百多年,明政府的效率本来也不高,再经历嘉靖隆庆两朝,已是到了百病丛生、举步维艰的地步,国库亏空,阶级矛盾激化,可谓危机四伏。
此时,张居正在老师徐阶的帮助下为太子时期的隆庆做侍讲,逐步向权利中心靠拢,之后顺利进入内阁,成为幼年万历的顾命大臣,最后逼走高拱成为明朝史上权利最大的首辅。
乱世用重典,不管是清丈田地,还是推行“一条鞭法”;不论是开创对官员的“考成法”,还是重用戚继光等抗倭名将镇守边疆、整修武备……无不体现了张居正超凡的政治战略观和过人的胆识才干。是公认为的明朝第一大政治家,历史上的“宰相之杰”,确实也不是浪得虚名。
但大概每个真正的大改革家都得准备做殉葬者。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最后被车裂,但他比张居正幸运的是,他的改革被历代秦王延续执行直至秦始皇取得全国统一。而张居正虽然是病逝,生前并未受到惩处,但死后不到一年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清算:去位抄家,家破人亡;同党遭贬,无一幸免。
有人说,张居正善谋国但不善谋身或不屑谋身,这两个谋身的说法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虽然这本书里对张居正相对美化多了,但从他处事的一些手法来看,他并非商鞅那样极心无二虑的臣子。他的不善谋身,不是缺乏谋略,从他与冯保的相处就可以看出他从徐阶那学到的隐忍术;他的不屑谋身,更多是因为性格强硬,拥权过甚,待人不善,推行改革又把皇亲国戚、豪门贵族得罪光了而无可奈何遭到嫉恨,而这些人中包含了万历皇帝,所以谋不谋对他来说已不重要。
总的来讲,对明朝,甚至对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如果说他的功有十的话,过大概还不足一。
遗憾的是,十年间呕心沥血、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晶,除了“一条鞭法”,几乎在顷刻间被推翻殆尽。今天来看,这一切都是必然会发生的。然而建设之难而毁灭之快,还是令人心痛。当旧制度卷土重来,明王朝不可避免更快速地走向了灭亡。
「张居正」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先生的评价: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居正」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