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400字
可能“精彩”一词更适合用于形容有情节的书,可这本书依旧是出乎意料的精彩。
看介绍的时候,读到这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约定好的36封家书,让我对这本书的预期不是很高——一对本来就是关系有点问题的母子,倘若真情实意,必定无话可说,如果有话可谈,也无非是当众演戏一样的矫揉造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为自己的预判脸红。
因为我狭隘的将两代人的关系锁死,社会的观念影响和我的消极接受,到底哪个原因比重更大?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另一种母子关系,在我30岁这年,我还可以积极去了解被我忽略了很久的父母,用余生去重新认识他们,成为一生的朋友。
龙应台和安德烈,包括菲利普,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两类人。她所迷恋的艺术在他看来是kistch,他认为应该纵情的美女美酒和金钱,在她眼中是堕落和不堪。这样的人设丢在茫茫大地上本来不会有任何交集,唯一的交集是血缘。
血缘可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我和安德烈有过同样的困惑:性格爱好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可我居然是他们的孩子。所以,意志再独立的人也无法否定环境的力量。
这本书从头到尾让我重新省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点遗憾没能更早的读到它,但也庆幸自己的小家在没读到的条件下还没能将关系跑偏处死实数万幸),我想也将对以后我和自己孩子的相处给出非常实用的借鉴价值(如果能有孩子的话)。
1.人都是自私的。年轻的父母在认为婴儿是一个灾难甚至麻烦的时候,其实是觉得这种奇怪的不能说话的生物霸占了自己太多的时间。“我们我还年轻,有事业要拼搏有人生要享受啊,这个小恶魔简直打破了我的生活。”好吧,如果你真的有过一点点这种想法,也请理解青春期和成年的孩子急切脱离父母的心态,因为我们都觉得时间还长,我们还可以一起活着,很久。
2.对于管教。我一直觉得自己和母亲的恶劣关系一直到高考结束才逐渐舒缓,因此懂事的我一直都讲母亲强势易怒的锅甩给应试教育,没错,她无法在物质上给我的未来一个保障,至少在可以保障我现在的时候让我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个相对广阔的选择空间。记得大学时,有一次母亲和我说:“淘气一点不要紧,只要你开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记方式的语境,但却永远记得这句话,还想回应一句“谢谢妈妈”。
3.对于成功。龙应台在回复读者信的时候,说到,大叔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小草。这句话很仁慈也很残忍。我们从小那么多人心比天高,在长大的路上一次次调整自己的目标,说是调整,实为放低。低到甘于平庸。其实又是何必?幸福和快乐就够了。如果我们选择用“平庸”来评价自己,那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平庸的参照物是别人,而幸福的评定才是完全看自己。
4.关于卒。龙应台说到这一段话——象棋里最奥妙的规则就是“卒”,一旦过了河,卒动或不动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的一个决定牵动着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着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并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人生的所有决定,都是不回头的“卒”。——恩,这个道理我都懂,所以,预期惶恐未来,不如过好当下,与其抱怨时运不济,不如从苦果中拾取过去的种子。
一直以来,我以乖巧的女儿自居,也会被人称作“别人家的小孩”,可太多亲子行为我在都是被动消极的应对。我想,从这一刻开始,应该带上老花镜,细细观察被我忽略已久的父母,从倾听他们的年幼开始,跟随他们成长的路,去体会他们的人生,理解截然不同的想法。
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也许会成为我的另一种骄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