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社会》读后感1200字
毛主席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曾作诗云: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而如今我在读张教授的博弈与社会时亦如是,也是几度合书,只觉恍恍惚惚,恍如隔世,颇有烂柯的幻象。也曾几度掩卷: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己意志的执行者,我们的意志不受任何人的控制,除了自己。但现在,我却突然惊觉:也许我们之前所有引以为傲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那些能够真正展示我之所以为我的特质,这一切都统统笼罩在法律与制度的阴影之下。比如说,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么多人的选择,加起来看如恒河沙数,不可能预测的过来,理应是不可控的。可是,当制度抓住人是趋利性动物这一特质时,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制度的法网,没错,是every one!
张教授在书中的论点极其有意思,第一个论点{在单次博弈的条件下,不合作比合作得到的收益更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外来人口越多的城市诈骗的几率越大。
第二个论点{单边囚徒困境博弈中,只有一方参与人有机会主义行为时,那么不管另一方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他最终的选择只会是合作,这如果不好理解的话,也可以做个简单的解释,因为这对另一方而言,看似有两个选择-合作与不合作,但其实两个选择中不合作是不可信的,他只能选择合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企垄断的服务质量往往会比较差-因为你别无选择
第三个论点{B欺骗了A,而A无法惩罚B,这时候为了维护社会规范,需要另一个C站出来,但C出面是要有成本的,所以C可能并不愿意去,这就构成了二阶囚徒困境}生活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以信用卡为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联合抵制,实际做法就是信用卡全国联网
第四个论点{在逆境选择困境中,如何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高水平学者竞争不过低水平学者;假乞丐使真乞丐无法得到救济;二手车市场上坏车的存在使好车无法成交,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市场与管制},具体的做法如:没有私人信息的自己收集信息;出现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商;通过机制设计间接获取信息(比如法官判孩子的案例);声誉机制等
这四个论点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也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比如说:为什么保险会有全险与部分险之分,游泳卡为什么要设计的有年卡与次卡之别,特殊疾病的保险合同设计为什么如此奇特,教授终身制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筛选出优秀的高校教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读到此处,我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的感觉是,蛇被捏住了七寸,猛兽被缚住了四肢,想要挣扎却又无从挣扎,茫茫然仰天长叹: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唉,咿呀呀,当真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每每读到此等文章,总不愿意囫囵吞枣式地读过去,总觉得那是一场浪费。900页的文字放在平时我四个小时就读完了,而这次我却花费了16个小时还多,当真蚕食也!
也当真、一篇读罢头飞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