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1700字
一段中国农民的血泪史,一本中国农村的研究大纲
之所以说它使“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是因为它研究背景是由于战争、外国资本入侵而使农村经济衰落、农民陷入悲惨境况的历史;而之所以说是“中国农村的研究大纲”,是因为费老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到经济关系研究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宏大的体系不是一本薄薄的博士论文能够承载的。在书中除亲属关系、贸易体系、金融体系等与研究时段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得以详细阐释外,一些季节性生产活动、跨领域问题等需要更多资料进行更细致研究。据说费老曾26次下江村,期待通过阅读《行行重行行》能弥补本书的遗憾。
整本书大致可以可划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地缘关系等,内容上主要阐述了家庭的结合、分散与继替,家庭的外部交往即在村子中的社会活动如邻里交往、宗教迷信、娱乐活动,兼讲了行政体制。经由职业分化过度到经济关系(广义的社会关系应该指人与人交往的全部活动,而经济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本书名为“江村经济”的原因,因此将经济关系单独剖析),阐述了农村的基本经济结构(农业与手工业)、土地制度及变化、贸易、信贷,最终揭示西方工业扩张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是造成农村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与社会相互渗透,使全书章节之间关联大,如在前面讲人口限制时简单提及后文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不懂此理的读者甚至会认为费老啰嗦,其实是因为没有分辨出因果关系,如回顾全书,就会发现其逻辑之缜密、结构之系统。
本书以1936年7、8月费老在开弦弓村养病时的观察报告为依据,大量运用了观察、访谈法,既有定量的数据分析,又有定性的个体研究,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可见费老为此做了大量的、深入的调研。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现象本质的思索(虽然只回答了部分问题),无论是通过逻辑上的推导,又或者在质性分析中求证,在我看来这才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能做也理应做的最大的贡献,而不是对访谈的复述或对数据的数学计算,那只是对原始资料的搬运,不具备普遍性和实际价值。我在看书时也时常会反思自己曾参与的社会调研,其内容之空洞、总结抽象之无能实在是令人汗颜。而如何做到归纳、思索?想起社工老师大概表述过这种意思: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实践去培养起一种专业素养。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不可替代性。
我想我还是需要复述费老本书有关经济的核心思想,以此来说明他的伟大。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工业扩张挤占市场,家庭手工业破产,以农业和手工业为支撑的家庭经济严重亏空,农民为了生存向城镇借高利贷,后由于无法支付高息而抵押了土地给城镇的“不在地主\阶级,金融资本流入农村并榨干了农民的劳动果实,造成农民的饥饿——这是费老所说,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政府的反应是滞后的,要么未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忙于战争和外交),要么未认识到问题的核心(地方政府开设集体工厂试图自救但缺乏资金支持;中央支持的信贷社水土不服)。我想,正是费老在当时曾准确地判断出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才使他在日后被国家委以重任。可惜的是,费老为其寻找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但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家庭手工业之所以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是由其自身的弊端决定的(效率低、产品差),外部环境已然发生变化,与其在全世界都逐一进入工业社会的时代回溯,不如采用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继续发挥集体工厂的作用。至于农村女性的外流是必然的,即使发展起本村的工厂,也只能吸引一部分女性回流。通往外界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就不可能再关闭了。
最后还是想说点感性的东西。我很喜欢费老的文字,上一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我的社会学启蒙,读书时能感到有一种共通性,虽然在观点上我们仍有差异,但这种穿越历史的对话不仅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在费老的书里感受到作为学者的使命和作为国民的热爱,这也坚定了我读社会学的决心。我在本书的序言中留下了当时感悟,就以此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吧。
读费老的这篇序言,直感一个学者的严谨,也深感社会科学的重任,那就是:实事求是地研究,思虑周全地调查,谨小慎微地报告,饱含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和国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