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下)》读后感800字
四兄弟舍生取义
只为忠于历史
齐庄公偷情大臣崔杼之妻,被崔杼杀死。
齐国太史对于崔杼杀害齐庄公这件事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崔杼一看很生气,不行,得改个写法。
太史坚持己见,历史真相岂能因权力的威逼而篡改呢?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傲然拒绝当权者的威胁,以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
崔杼没有赵盾的胸怀,当年晋灵公之死,晋国太史董狐认为赵盾是背后的主谋,他记下“赵盾弑其君”。但赵盾自己背上了恶名,并没有加害于董狐。可崔杼是个权力论者,他相信自己握有生杀大权,足以使太史收回弑君的记录。但他失败了,齐太史宁可选择死,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太史被杀死了,崔杼唤来他的弟弟,责令他修改历史档案。但太史的弟弟一样勇敢地选择死亡,紧接着是第二个弟弟,也是一身傲骨。拒绝当权者以权力掩盖历史真相,同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做好牺牲的准备,就像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所说的“以良心反抗暴力”。太史一家四个兄弟,以刀笔对抗强权与暴力。力量是如此之微弱,然而精神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杀人的崔杼慌了手脚,只能收起滴血的屠刀。这不仅是良心的胜利,也是春秋时代自由思想的胜利。倘若放之于后世专制时代,一百个这样的太史,恐怕也难逃一死,这也是大家推崇春秋精神之原因之一。
不怕死的还大有人在,另外一名史官南史氏听到太史兄弟被杀的消息后,抱着竹简跑了过来,准备继续以死抗争。直到他听说崔杼绝望地释放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后,才回去了。
用三条生命来捍卫史书的区区一句话,值得吗?
这不仅是捍卫一句话,而是捍卫一种信念,捍卫一种权利。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正如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没有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中国之文明谈何伟大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春秋无义战(下)》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