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食说》读后感1200字
去年看过几本讲吃的书籍。我曾担心这本薄薄的书籍在内容上是否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我想多了。这本书写得和我以往读过的那几本书是有所不同的。同样是讲吃、讲美食,作者力于探寻最地道的风味美食,并邂逅其背后深邃的文化以及带给我们的诸多思索。
在《门框胡同藏真味之爆肚冯》的结尾处,作者说:\\除美味的食物外,店里的一位大爷也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这位头戴回族小帽的大爷坐在账台后,说着 「吃羊肉就是要吃它那骚味儿,就像吃鱼就是吃它的腥」, 此人正是爆肚冯的第七代传人\\。
是啊,食物要是没有了其本味,千篇一律的那还吃个什么劲儿呢?想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吧。要不,人人都成美食家了呢。
在《成珠小凤饼的百年浮沉》中,作者介绍了一种又甜又咸的饼干,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凤饼\\。这种饼干就是我们俗称的\\鸡仔饼\\。作者讲道:\\我第一次去成珠饼家的时候,店里无比萧条,没有客人,真让人担心成珠饼家还能开多久。尽管经营得不温不火,但成珠饼家的成珠小凤饼绝不含糊。\\
看完此篇的介绍我特意去淘宝搜索了一下,还真有\\成珠饼家\\的\\小凤饼\\卖。可惜临近春节,快递休息不然早就吃到了。等着吧!
在《为淮扬菜把把脉》中,作者详细的分析了八大菜系之首的淮扬菜为什么叫好不叫座。作者说\\所谓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粤菜力主突出食物原味,恰巧岭南物产丰饶;川菜的调味独步天下,偏偏调料又大都不算名贵。可以说这两大菜系的优势皆在于丰俭由人,从名流高官到平民百姓都能尝到其美味。尽管淮扬菜也有不少非常平民的菜肴,但总体而言相对高端的定位确实限制了其普及。
淮扬菜,更见功夫。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的做好,一旦需要更高的技术,其往往不会成为主流。川菜馆的火爆生意,是不是因为其更接地气呢?时下对于重口味的趋之若鹜,令我这个口味偏清淡者,咋舌。口味上的过于\\用力\\,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可以缓解社会的压力呢?
在《薄如蝉翼细如绸纱的陈村粉——陈村寻粉记》中,作者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这近乎偏执的生产规则,手工制作的陈村粉产量很低,所以始终难以走出陈村,并因此推动了黄但记老店改用机器生产的规模化进程\\。
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各有利有弊。他们两家各自为政,发展着这一项小吃。一家小店想要持久的做下去,一定需要一些自己的\\独特\\。这是生存的法则。
在《探秘英伦美食》中,作者介绍了一种炸鱼炸鱼的选材很有讲究,最常用的是肉质紧实、海味较浓的鳕鱼类和口感嫩滑、风味清爽的鲽鱼类。炸鱼的美味之关键在于软嫩鲜美的鱼肉与香脆酥松的面糊(batter)的组合,每家卖炸鱼薯条的店都有自家制作面糊的独门秘方,重点在于如何使面糊更松化,常用的添加剂包括小苏打、啤酒、麦芽酒、烈性啤酒等。
不禁让我想到了上海人最爱的\\面拖小黄鱼\\,它们在做法上极其的相似。文化是没有国界之分的,特别是饮食文化,很容易做到\\世界融合是一家\\的境界。
喜欢作者的文字,他的想法很多,观点很多,读着很有感觉,一不小心就产生了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食话食说》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