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吴敬琏谈“钱荒”》读后感_1700字

《吴敬琏谈“钱荒”》读后感1700字

这是一本在2014年写的小薄书,里面用访谈和演讲的方式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做了归纳,解释以及提出了以后的发展战略(也是目前正在落实的工作)想法。虽然现在已经是2018年,但是这本书却没有过时,因为它很好地对目前中国的深度经济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战略都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一本可以让我追根溯源的书。而且它也更新了我的思考方式。书中提到了一个完整的战略发展流程,首先是战略确定(从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目标出发,转变的核心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然后制定战略(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即高层不仅参与改革的设计和规划,同时也要倾听下层民众的需求和声音),分析战略(从适宜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都有了分析,适宜性强调了中央保证一个宽松缓和的宏观经济环境,可行性就是分析改革会带来的好处和风险,可接受性就是认清各个阶层的相互利益关系,尽量减少反对的声音),最后做了一个战略的选择(就是打算从依法建设---反腐---各个领域逐渐市场化等)。中国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投资拉动,从2008年的4万亿的发放和10亿的贷款让中国在2008-2009的经济出现了一个V反弹,同时也保住了8%的GDP增长(但是增长的百分比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长背后的原因),高出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2%--3%)一个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投资拉动增长也渐渐体现出了边际递减规律,投入了这么多资金,但是得到的增长却是在走下坡路。而国外发达国家,他们的增长背后是因为效率的提高,所以即使2%的GDP增长数字不大,但是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又有了创新,国民的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中产阶级在渐渐壮大,他们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其实中国在1995年就意识到同时也很明确提出了要变革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落实起来特别吃力。同时在2008年又遇到金融危机,所以这样的一个变革又一再搁置,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又转变到依靠投资拉动。接下来的经济变革又一次变成依靠消费,依靠出口拉动。总之就是把凯恩斯提出的三驾马车全都拉一遍,但都在拉磨,没有进步。因为凯恩斯的经济增长驱动的框架其实是针对短期的经济增长提出来的,但是中国面临的是长期的经济增长,所以三驾马车其实并不适用中国经济的长远变革。那么针对经济长期的增长框架其实是一个函数关系,等号左边是国民产出,等号右边是资源和效率。关系是乘法。现在很清楚的是,资源这个因素已经被中国用到出现负影响了(通货膨胀,边际递减,环境污染),只能依靠效率来驱动经济的增长。所以在这个观点上,才会有接下来的一连串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反腐,利率市场化等,完善法律等)。另外一个观点是关于利率的,就是利率市场化。国家提出了放开利率,只有在利率特别动荡的时候,国家才会以一个守夜人的身份将浮动磨平。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这时候是在做量化的宽松政策,进行货币贬值,中国这一放开让人民币升值得像火箭一样,一天一个新高度。原本人民币就是被低估的,在1998年仅仅被低估了8%,但是到了2008年,被低估了20%,所以这个放开中央不敢一步到位让人民币升值(因为蛛网理论和外汇缩水),只敢采取渐渐升值,因此国家的态度还是有管制的。但渐渐升值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给了人们一个升值期望,所以人民币会被购买得更多,控制升值的压力也越大,为了控制压力,国家不得不花钱再购买外汇,花钱就需要放线,一放钱,通货膨胀更严重,物价更高。因此利率市场化还是得一步步来。在2008金融危机的时候,周小川一夜之间白了头,把银行贷款利率最终下调,国家的四万亿也给十个重要的国有企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民营企业却经历了可怕的经济寒冬,倒闭破产的一个接一个,借不到钱,能借到的(民间贷)都是高利贷,当时法律不允许也没有法律来规范(但现在已经出台了民营企业借贷法),所以很多都是资金链断裂。真正撑过来的大企业到最后都是靠着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成了中国经济的这个时代的一棵救命树,没让中国经济跌入悬崖。现在人民币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觉得这样的发展其实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绑在各个国家身上,爆炸的那一刻可能就不仅仅是金融危机了。所以中国现在着急,不能等到出现危机了再改变,而是要未雨绸缪。减弱政府干预,让政府成为经济的守夜人,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也是到现在为止,中国一直在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吴敬琏谈“钱荒”》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