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教育七律》读后感_5000字

《教育七律》读后感5000字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掌握了其规律并实践之,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同时也能成就无数的被教育者。

1.什么是教育?

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能让一个婴儿逐渐转变为成熟、聪明的成人的所有步骤和过程。

婴儿只是一个胚芽,他会长成怎样的人并非上天注定;他生来什么都不懂,只能在后天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思想等等。

这些知识、技能、思想等等可以统称为经验,而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传授经验,用最直观的话来说,就是经验的交流。

2.教育规律

每一个完整的教育行为,都包含7要素。

(1)两个个体要素:即一个施教者(教师)和一个受教者(学生);

(2)两种心理要素:一种交流媒介(沟通语言)和一项学习内容(课程);

(3)三种功能性的行为或过程,两种行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一个结果确认过程(复习)。

3.细说规律

(1)教师之律

教师之律:教师必须“熟知”他所要教授的内容,同理教师必须教授自己所“熟知”的内容。

一名教师无法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成功地教授给别人。学识不足的教师,就好像一个盲人正试图用没油的油灯为另一位盲人照亮道路。

(2)学生之律

学生之律: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

由于注意力是随兴趣而来的,所以企图不先激发兴趣就获得注意是愚蠢的。教师首要责任是尽量把课讲得有趣,好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追随课堂内容。

注意力会随着心智的发展增强,跟孩子的年龄相称。很短的课程可能就会耗尽小孩子的注意力。教育这些孩子应该遵循“少量多次”的规则,年龄很小的学生可能对老师喜欢和赞扬的事物感兴趣。

注意力的两个主要障碍是兴趣低下和分心。前者可能是由于对所学科目不够喜欢,或者由于疲劳或其他身体状况。分心是在多个对象间分散注意力,是一切学习行为的敌人。如果兴趣低下或分心是源于疲劳或疾病,明智的老师不要试图勉强授课。

3.语言之律

语言之律: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是共通的,换句话说,它必须能被双方所理解,对双方来说具有相同的含义。

任何人的语言都不会超出他的认知范畴。

老师的词汇量可能要比他的学生多上好几倍,但是孩子们的想法是由他们掌握的词汇体现的,老师必须进入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范围之内,才能让孩子们理解他的意思。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语言承载思想,与卡车运载货物不同,衡量语言的交流功效,不在于说话者以他的思维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听者如何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再现。

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明智地选择他的措辞,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最全面、最清晰的画面。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工具,语言把想法具体化了。

对于学生们尚未完全认知的事物,帮助他们获得完整而清晰的表达能力,是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说话即思考。除了鹦鹉学舌之外,想法总是先于话语的。思考中最有用、有时也是最难的过程,在于让词语配合想法。完整而清晰地表述问题,通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要素。

通过表达真理来掌握真理,当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们就掌握了真理的内涵所在。

语言还另一个用处:它是我们知识的仓库。不仅是我们想法的代表符号,也是一个线索,我们可以凭借它们随意地获得和识别概念。

孩子的语言不仅被认为是他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也是他的认知内容的体现。

当然,语言并不是唯一的表达媒介。表达思想有很多方法。人们在讲话中经常用眼睛、头、手、脚、肩膀进行非常清楚的表达。

4.课程之律

课程之律: 有待教授的事实必须用已知的事实来诠释。

学生们通过旧的和熟悉的事物的帮助来学习新事物。新的和未知的事物只能通过熟悉的和已知的事物来解释。

学习必须按照有梯度的步骤来进行。这些步骤必须把事实或概念一个个关联起来,由简单而具体的事物自然地过渡到普遍而抽象的事物,由前提引出结论,由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得出规律。

孩子们所掌握的每一个新的概念,都会变成他知识中的一部分,变成他在这个领域获得经验的工具;也会成为一个全新进程中的起始点。

知识的本质迫使我们要借助旧知识来探究新知识。“解释”,通常意味着引用和使用已知的事实与原理,以使新事物的本质清晰呈现;一方面,知识并不是独立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所以教授新知识时应该用旧知识进行解释;另一方面,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的集合,传授知识时,应先找出孩子们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来传授知识。

5.教学之律

教师之律本质上是一种资格之律,而教学之律是一种行为之律。

传授经验是老师的宗旨和目标,他的教学要受制于这个目标。但是,从行使职责的角度对教师工作进行解释与从最终目的的角度对教师工作进行解释是有区别的。教师的实际工作包括唤醒学生的思维,令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自主行为。

教学之律即: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老师不要插手。

可以这样理解,“让你的学生变成真理的探索者,让他学会独力探索。”

这说明老师真正的职责是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最好的条件。

真正的教学,并不是给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去获取知识。有人可能会说,最好的老师是教育得最少的老师;或者说,不通过直接的教育,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这样的老师是最好的。

老师就像是一个体贴的向导,他所掌握的有待学习的课程知识,使他能够恰当地指导学生们的努力方向,避免他们浪费时间和精力。

自主行为和智力不会自行运转,除非有一些能够让它们活跃起来的动机或刺激,而在真正的教学中,只需要给学生的头脑带来某些自然的刺激因素和兴奋点就够了。

可以唤醒思维的主要兴趣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也正是知识的文化价值;另一个是对知识的需求,因为知识可以被用作解决问题或获取其他知识的工具 。

世界和宇宙源源不断地给人类提出的无声的问题。童年时代没完没了的疑问真的会与这些重大问题产生共鸣。一个物体或事件,如果不能引发疑问,也就无法引起思考。因此,疑问不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简直就是教学的全部。它是学生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自主行为的激励因素。

当孩子开始问问题时,对他的教育就开始了,要注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消除所有疑问的解释,通常也会结束所有的思考。

6.学习之律

教学之律和学习之律乍一看可能会被认为只是同一个法则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适用于教育者的工作当中,而后者适用于接受教育的人;教学之律包含了唤醒自主行为的种种方法,而学习之律决定了对自主行为的利用方式。

学习之律可以这样表述:学生必须自己在脑海中再现那些有待学习的真理。

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其实要扮演比教师更重要的角色。

学生如果能把那些思想准确无误地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或其他的表述方式,并对原意毫无损害,那就更好了,他不但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也学会了掌控自己的思想。

学会如何对知识加以利用和应用,这是一个更高、更有成效的层次。一门课程只有与不停运转的伟大的大自然或者生活建立起联系之后,才算被完整学习。

每一个事实都与生活有联系,每一个原理都有它的应用方式,只有弄懂这些,事实和原理才有意义。无意义的知识就是这样变成了现实中的智慧。

学习过程不到达最后一个应用阶段就不算完成。

通过这些阶段,认真的学生将能够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他可以问这些问题:课程讲了些什么?是什么意思?我怎样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意思?我相信课程讲述的内容吗?为什么?它有什么好处?也就是,我可以如何应用它讲到的知识?

7.复习和应用之律

知识已经注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为思想提供了养分,指导和修正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他们的品质。

已经结束的学习内容隐藏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更像是一种潜能而不是已经掌握的能力。什么样的步骤,才能把已经获得但隐藏在头脑中的潜能转化为有效的能力?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把已经获得的概念塑造成恒久的信念?答案是最后的收尾工作,就是我们的第七条,也是最后一条定律所要讲述的。这条确认学习结果、锻炼学习能力的定律可以这样表述: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

这条定律的表述力求包含复习的主要目的:(1)完善知识;(2)巩固知识;(3)使知识随时可用。

教学过程中,在复习中投入的时间比任何其他环节中投入的时间都更有效。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有能力、最成功的教师能够让学生获得最频繁、最详尽和最有趣的复习过程。

复习不仅仅是复制。对一个过程进行重复是机器就能做到的事,而进行重温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机器对过程的重复,只是与之前相同的又一个举动而已;用心重温则是对思想的反思。

它还意味着更多:它涉及到全新的设想和新的联系,能够提高熟练度和能力。

从彻底性和全面性上划分,复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最终极和最彻底的复习应该是对课程进行完整的重新学习。

一次完全的复习可以是通过一些简要问题对整个学习内容的一次粗略回顾。

脱离了复习,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一堂全新的课程或一个全新的话题绝对不会在最初就展露它的全部内涵,我们必须对课程反复审视,这样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不要小瞧只精通一本书的人。其中就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对一本书的反复学习会使他非常精通这个学科,也使他在这个特定领域中成为一名“危险的对手”,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频繁复习所带来的能力。

频繁的重复有利于纠正记忆和建立回忆能力。记忆依赖于观点之间的联系——脑海中的某个观点会使人回想起与之早有关联的其他观点。每一次复习都创建了新的联系,与此同时,它使人熟悉和巩固了旧的关联。

学习课程但只学一次,更像是仅仅为了遗忘而学。彻底而反复的复习才能把知识写进我们的脑海之中,使之成为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衡量一名学生的收获不能只看他在一次学习中学到和记住了多少,而是要看他能够长久记住和应用的知识有多少。

不仅要知道,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完全主宰知识,就像对日用的工具和物品那样——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对知识的这种掌握程度不可能仅凭一次单独的学习就能做到,只有频繁和彻底的复习才能使我们牢记并自如地运用知识。

搞学术和做手工艺人一样都是有技巧的,这两件事当中的技巧都依赖于习惯,而重复是习惯之母。

知识有塑造人的能力,但只有那些通过重复而被通晓的知识才能够规范举止和塑造性格。我们日常行走的小路,不是小孩子一溜烟儿跑过踩出来的,而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反复踩踏形成的。

复习不是时间紧张就可以省略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一切真正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习而不复习,相当于工作只做了一半。

对年龄非常小的学生来讲,复习可以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对年龄大一些的学生来说,复习则要从根本上进行深思熟虑的再研究,以便获得更深层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重复和在日常应用中进行复习,才能将它们如此牢固地植入记忆,把它们融入思维习惯。

在复习中,动手操作的作用绝不应该被忽视,我们的双手本身就是称职的教师。

要求学生把课程中提到的人、物、地点等等做成表格,列表说明事实或事件,为场所或事物制作地图、计划或图纸,或者写出简短的书面陈述或答案,这些在复习中都有重要的辅助效果。

综上,对于教师来讲,教育七律可以解读如下:

(1)彻底而不留死角地了解你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完整认知和清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获得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要在学生没有集中精力的时候强行灌输。

(3)使用那些自己与学生理解一致的词汇,也就是令双方都觉得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4)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主题入手,从他们已经有过的经历入手,然后通过独立、简单而自然的步骤,过渡到新的事物当中,用已知诠释未知。

(5)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在你表述之前尽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让他具有发现者、抢先者的态度。

(6)要求学生在脑海中重现他所学的这堂课,仔细思考它的不同阶段和应用范围,直到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7)复习,复习,复习,回顾旧知识,利用新想法加深对它的印象,把它与新增的含义联系起来,寻找新的应用领域,修正错误的见解,完善正确的认知。

公众号:小鸟飞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教育七律》读后感_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