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读后感1100字
李斯此人,之前读完大秦帝国,又读了这本书,实在是有爱有恨,感慨万千。
李斯,荀子门下高徒。才华横溢,辩才出众,一手小篆更是天下闻名。所以才会被少年的嬴政相中。一步一步从布衣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落寞的背影:蔡泽、吕不韦、嫪毐..........这其中哪一个不是人中俊杰,然而都倒在了李斯的脚下。因为嬴政赏识他,他也最懂嬴政,于是君臣携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造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且对帝国进行了宏伟的规划。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修国道,哪一个不是功在千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手笔。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该多么美好。然而现实总是会有意外出现。这个意外,决定了李斯的命运,决定了秦帝国的命运,决定了后世无数人的命运。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的那个沙丘之夜,突然离去,突然的连遗照都来不及完成。嬴政一生雄才大略、完成千秋伟业,堪称千古一帝。如果说他有什么过失的话,不是焚书坑儒,不是使秦法过于严苛,也不是过于急功近利、上马太多浩大的工程,导致百姓负担过重。而是生前是没有立太子。正是这一致命的过失,给了野心家一可趁之机。最终导致帝国的迅速崩塌。
所以在那个夜晚,赵高的野心最萌发。因为如果按照遗照,立扶苏为继承人。按照扶苏和蒙氏兄弟的关系,他必死。而胡亥是他学生,当了皇上,对他肯定言听计从。而李斯作为丞相,他是绕不开的,所以他必须说服李斯合谋,这事才能成。我们看下赵高说服李斯的理由:“扶苏一直主张仁政,与嬴政的施政理念不符,之前也屡屡直谏皇上。如果他当了皇上,必会纠正嬴政的很多施政纲领。而这些基本都是出自你手,到那时你觉得你会有好日子过吗”
应该说,赵高说的切中要害。所以李斯动摇了,屈服了,他实在无法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无法放弃自己亲手打造的帝国伟业。在权力和名望面前,他屈服了,违背自己的道德和品性,作出了祸害千秋的决定。
道德品质在我们卑微的时候,是如此的光辉和伟大,它告诉我们“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支撑我们帮助我们行为处事。然而在受到诱惑的时候,在受到足够大的诱惑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讪笑着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呢?所以,我们好像也无法真正的恨李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商鞅那样“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以身殉国,为变法扫清了最后障碍。因为稀有,所以才伟大。而李斯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
至于李斯最后和赵高斗争失败,被满门诛杀,作为一个看历史的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只能说:活该。
最后对李斯的评价,想来想去,还是用当年明月评价李成梁的话来形容李斯最合适。“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建功一世,祸害千秋,虽万死不足恕其罪!”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