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小学,这样帮才有用》读后感2600字
教育之真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功利主义与童年本真的冲突,已是剪不断、理还乱,令被裹挟于其中的我们不能不迷惘、挣扎,似乎无能为力。
为了孩子这不可逆转的人生旅程,倍感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就在这跋涉之间,我们会不知不觉让自己的人生渐趋成熟完满。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的竞争。这竞争不是家长的知识、地位、财富的角逐,而是家长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差别。家长不同的心态和行为,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而最基本的,作业成了每天家长和孩子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说任务都清,应该说负担,每天除吃喝拉撒,家长关注的学习无非就是作业,写完了没有,都对不对,我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完成草草了事,催促孩子不用再修改了。其实是大人浮躁的表现。作业所包含的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每当孩子作业当中遇到问题,我都要求孩子自己查工具书弄清楚。原来我搞错了,我总以为遇到不清楚的就该第一时间查字典,搞清楚,虽然不会直接告诉女儿正确的答案,但是也很少引导孩子去猜一猜的耐心,甚至有时扼杀了孩子的猜测,指责她为什么不能查查字典,就会瞎猜,其实猜的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应该被尊重,被允许。
作业以外,对于孩子而言,同伴的认同感是孩子渴望度最高的,也是孩子最在意的。甚至在群体中被认可的程度远远高过了自我认识,甚至会忽略自己的认知,按照同伴的认同来圈定自己。所以家长引导孩子确定是非观念,懂得辨别是非,选择正确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大多数家长看来,传统观念里都觉得听话是对于孩子的最高评价,其实很多孩子在听话的枷锁下被禁锢地失去了自我,没有主意,没有主见,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是懂得听命于大人,这样的孩子最终丧失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与创造恰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珍贵的东西。事事都是别人代为做决定,不要说孩子,单位里这样的人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从来不担当不承担,事事往后缩。而大多数家长会在用听话的枷锁奴役完孩子后,还显孩子没有创造力,这就是作为家长的霸权和操控。更多的时候意识不到我们自己在干什么,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我们总理直气壮地道德绑架孩子,打着爱的名义,某种意义上在雕刻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
很多平时看似简单的决定,有多少不在父母的操控下,突然觉得作为父母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好霸道。衣服不可以穿这个,冷,多吃点,饿,别脱,热,我们不停地否认孩子的感觉和选择,用不停的干涉告诉孩子她的选择是不对的不科学的不妥贴的,最后达到我们的乖孩子,不会做决定,不知道冷热,不知道吃多少合适,不知道自己如何独立的做出选择。很可悲,可是我们正在做这样可悲的事,并且津津乐道,骄傲不已。二手烟,二手车,二手房,孩子居然过的是二手人生,生命的个体因为来源于我们,而附属于我们,受控于我们。其实对于孩子的尊重,来源于基本的认知,基本的改变,和基本的等待。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对等的,这样是保守的说法,但更多的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时,其实已经推卸了自己作为第一任教师的最重要的责任。很多东西学校可以做到的同时,还有很多东西是学校做不到的,无法替代的,是必须父母参与的。且不论学校教育的得失,作为家长,接纳错误,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所有会出现的问题,这是该学会而往往没有学会甚至被忽略的部分。因为孩子是鲜活的个体,她在体验自己的生命,她在体验里懂得,在体验里找到自己,在体验里成长成为完整的自己。这些所有的体验是大人不能代替的,不论是好的体验,还是失败的泪水,孩子都必须在过程中学会自己去面对,去体验,去解决。有的弯路必须经过,走够了该走的弯路,才会知道弯路和直路的区别,才会更靠近直路。让孩子自己规划安排自己的事情,并且尽量地尊重孩子,给予适当的建议,如果孩子不听,让孩子按照自己想法去处理,同时也要引导孩子面对后果,只有有担当有承担的孩子,才会懂得修正自己的不恰当。
还有更多家长热议的电子产品和网络世界,网络生活不仅仅是对于孩子而言,对于大人也是一样,它可以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也可以是学习知识不断进步的工具,凡事讲究个度,运用得当自然恰到好处,没了节制反倒弄巧成拙,网络从来就不是禁止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总是习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挑出优秀的性格,总觉得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能够拥有这样的优点简直完美极了,殊不知,孩子并非产品,按照要求在生产线生产,出来都是你要的模样,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如果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那么就不应该总是抱着改变孩子的性格上,本性难移,其中的一部分说的也是性格,与其天天想着怎么改变性格,不如学着接纳性格,了解性格,并且知道这样的性格适合怎样的方式,这样的性格优势在哪里,如何扬长避短。我们几十年如一日难以改变的东西很多,不会因为别人说了我就改掉,相反有时顽固地坚持,这就是性格。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粗心,其实所谓的粗心只是一种叫法,之所以粗心还是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知识的运用不确定,所以会出现模棱两可的几率,会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轮回,其实对来自于错,没有错过的对并非是确定的对,这不是绕口令,是对只有经由错然后纠正了以后,才能被确定清楚,才不会再有出错的几率,这样看来其实错更有意义。与其说孩子粗心,不如做点实际的同类型的题反复出几道让孩子练习,直到不会再错!
孩子会成为家长评价中的样子。你给她贴上了细心的标签,她就是细心的,你给她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她就是胆小的,你给她贴了认真的标签,她就是认真的。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积极的标签尚好,消极的标签会给孩子上了一套枷锁,让孩子被束缚着生长。
大人是孩子的全世界,在她们有能力自己去看世界之前,他们看到的是大人眼里的世界,当她们探索世界时大人投以鼓励,孩子就会更加勇敢,当她们因为好奇而不知道如何把握度的时候时,大人毫不吝啬的批评,孩子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变得胆怯,小心翼翼,没有创造力。
孩子的世界里同龄之间的相互认可很单纯很直接,她们很少会去顾及当事人的想法,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掺半点杂质,我们的教育负重步履蹒跚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不是也该走上从简之路,把本真还给孩子,把真切还给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孩子读小学,这样帮才有用》读后感_2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