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作者希望本书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真的很佩服在从文革中活下来的人。士可杀不可辱的铁骨铮铮纵然可敬,可也比不过坚持活下来的铁骨。莫说活下来的是苟且,苟且之人是经受不住那么多的苦难的。真的想不到能支持他们活下来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让我们挺过一个个困境的都是透过困境看到的希望,然而那时有希望可以看到吗?不用说未来了,连明天都看不清,真有希望么?或许是这些前辈洞察了世事玄机,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般,这种激烈的运动,总会有个头的,或许是这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季老的文章里很难读到一丝火气,这是很难的,真的很佩服季老。从此一来可以看到季老的善良,二来可以看到季老的涵养,三来也透出了季老内心的心酸。为何说是心酸呢,通篇的反讽自嘲是不解气的,季老最后也说到,不是没有愤懑的,然而,然而。为何不把这种愤懑表现出来呢,一来是不想让这种愤懑延续,不想让读者从中接受更多的愤懑,单单是这样的史实已经让人气愤不已了,若是再加上作者本身的愤懑,这本书的戾气就太重了。二来,是不能啊,多可怜,受害者连叫苦的权利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有种很混蛋的理论,我叫它“施暴者受害论”,施暴者是不能接受一点受害者的批评的,不然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角色就会对调,施害者反而成了可怜巴巴的受害者,这让人气不气愤?比起受害者受到的苦难,有苦不能言才是更难受的!你以为季老不气?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傲骨,怎么能不气,气到气炸连肝肺唾碎口中牙,又能如何,还是不能说,一说,施害者就变成弱势群体了。世上有太多的人是弱势群体保护者,不问是非的那种。还有一点,一种运动可能会被打到,但是推动运动的人,至少在现在这个社会,不会完全被打到。文革中的好一些“革命人士”都还在的吧,不仅在,身居要职的现在也有吧,恐怕施暴者比受害者都要过的好吧?你可以打到一种运动,却永远不会打到推动运动的人,这种人不打倒,运动就永不可能停止。所以季老问“文化大革命”真的结束了吗?不见得吧。
由此可以看的出来,无知之人是万不得身居要位的,无能之人对有能者多是嫉妒的,然后就是迫害,所以十年浩劫中,受苦的多是知识分子。他们从来不懂得尊重知识,他们只尊重权力。可悲,可叹啊。
哎,往事已逝,我又能为何?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在激情四射的文化革命中,由学生领导的造反派,在校园里开展了一系列“扫黑除恶”的革命斗争。走资派和右倾者是最大的黑帮组织,腐朽的知识分子是被批斗的重点对象。可爱的红卫小兵们高举伟大领袖的伟大思想,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宣传部、组织部、行刑部等多个无产阶级政权联合起来,消灭一切阻挡社会主义专政的“牛鬼蛇神”。反动思想必须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最理想的革命圣地是在幼儿园内,用红色来装点校园,所到之处必须有伟大领袖的语录,从幼儿开始背诵,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批判,修正思想,培养革命友谊,发展同志关系。到那时,伟大祖国必定达到社会主义之乌托邦,我们不在追求物质和身体的享乐,只关心思想是否统一,数据是否发展,领导们是否健康发财。控制思想,操纵舆论,领导者们必须精通传播学,上行下效,将组织的革命精神植入群众大脑,切断一切外界信息源,翻墙者,格杀勿论也。控制了大众思想,就能轻易的操纵人民群众的情绪行为,这就大大的巩固了领导地位,为未来再次发动文化革命做好坚实的铺垫。只要革命精神善存,就永远有造反的一天,为了社会主义,为了乌托邦,青年们在为领袖唱着赞歌,在为学术权威的知识分子拉挽联。集体意义高于人生价值,只有集体才能救赎个体,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民主与共和也形同虚设,只有在热烈的红色理想中,个体融入集体,成为彼此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个吃人的社会才会好过。
妄议朝廷可是要杀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