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行为》读后感1300字
- 我主张喜欢看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的人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以及人们在应对事情的行为放到书中探讨的原理中,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也可以完成对自己内心探索的一小步。这个世界很喧嚣,人声鼎沸,却最是万籁俱寂。本书从各种亲密行为展开,探索其源。很多原理,放到自己的身上也仍然显用。亲密行为的建立需要良好的氛围,就像今天的教会一样,人们被生活的压力所压迫,但只要我们来到教会礼拜,我们的心就重归于平静。为何?因我们教会内部的教徒以弟兄姐妹相称,我们来到同个空间,有着相同的信仰,我们听道,唱赞美诗,我们讲述自己在过去的一周或一段时间遇见的事情,烦恼。每个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建筑师等,但在教会每个人平等,且愿意平静地跟其他弟兄姐妹分享,倾述。这无疑是一种亲密行为的建立,我们通过共同表达爱意来抵抗来自社会的一些冷漠。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表达心中的爱意,并回归家中,也愿意更加亲近家人。建立亲密行为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极大的影响,由于我们家是一个半传统的严肃的家庭,我自幼便与父母处于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关系。这样的关系造就我矛盾的性格,特别不擅长处理一些亲密关系。直到现在,我仍然对过分亲密的行为排斥,我讨厌别人的触摸,尤不能忍受别人触碰我的脸颊,包括最亲近的人,一旦被触碰,本能地反抗。有时明知对方出于爱意,但本能反应却难免伤害到那个施爱的人。我绝非有意,只是因为在人生某些特别需要与人亲近的时段趋于独处,但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与别人解释。好在遇见许多爱我的人,她们给我力量,也在回归主家感受到更多的爱意,这样的排斥渐渐不再那么激烈。在家庭关系里,我们与父母疏远,我曾这样写过一句话,我就像一个无人心疼的孩童,被你们遗忘在无人的荒漠中。我们很多时候想要离开他们的视线到更远的地方,无非也是想要证明父母是否爱我们。在朋友关系,惺惺相惜的亲密关系使我们更能交心,她们在我们心中很重要,但依旧无法取代家人的位置。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不乏有些生活的很热闹的人,他们赴各种各样的约,见形形色色的人,热衷于被别人追捧的感觉,陶醉于短暂的欢娱,但这样的热闹也仅仅停留于表面,最爱热闹的人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生活的不如意。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正面去面对,而是以所谓的乐观,麻木自己,流连在各种与他谈不上亲密的人之中。你仔细看他们的眼角皱纹往比同龄人多,因为人在独处的神态是最真实的,而这样的人,独处一定使他们感到痛苦。在恋人的关系里,如果另一方总是说一些灰心的话,你可能觉得是因为她悲观或者无病呻吟,但你忽略可能是因为她和你处在这样的一段亲密关系,但你没给她足够的安全感,或者,你们的感情并不稳定。所以对方会向你倾述一些令人不开心的话语,一旦你觉得无所谓的时候,你们离这段亲密关系的结束也就不远了,痛苦与挣扎也免不了。在这个社会淡漠的冲击下,我们正在寻找各种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却总不如愿。但总要摸索与等待,总有个人会来,你们或许也可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密行为》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