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1100字
很少读完一本书想写写个人感悟,谈不上书评,只是因为这样一位“忠而不僭”的统帅触动到我,让我感慨颇多,也让我想重温细细品读的一个历史人物。五千多页的文字将曾老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与以往所读的人物传记不同,并不觉得曾老如神话般的望尘莫及,反而惋惜之情远胜于敬仰。
诚然,他位极人臣,功远胜于过,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他像一座巍巍昆仑,独立于这个时代,似乎任何其他人都不能和他比拟。身为翰林,本可把玩文字、与兴趣为伴终极一生。却因着鸿鹄之志抑或是时局所迫,弃笔从文。创湘军,灭长毛、镇捻寇,矫江南之弊,建盖世军功、取五等爵位。金陵收复后,面对少主、女主心疑,自剪羽翼。面对知己多次揭竿而起的劝说,三声狂妄回答毫不犹豫。面对浊浊之世犹能独醒,甘冒通敌叛国大不韪首倡洋务之举。其忠贞、勤勉、远见、卓识、气宇似乎辉煌千朝千代。六十年的人生岁月,三十年的宦海生涯,二十年的惊涛骇浪。除了其独有的为人处事,官场交际之道,最折服的是他善于奖掖重用人才,也正因为他的礼贤下士,才得以成功转型为三军统帅,成为勋高柱石。
然而,风卷松涛、浪掀战舰的激昂慷慨终究被“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所替代。黎民百姓的水深火热并没有因为长毛的平定改善一丝一毫,庸才忝列高位,贪污腐败成风、路边饿鬼朱门肉臭的锥心现实就像死后的黑雨一般,将复兴尧舜之邦的美梦敲打地支离破碎。自己艰苦隐忍、殚精竭虑、忠心辅政了二十年,如此戎马一生的捍卫,就是为了这样支离破碎的王朝宿命吗?至少,临死之前,他是后悔的。后悔曾经的贸然出山、胸怀大略,后悔没有“功成而不居”,更或者后悔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节,遗忘了拯救国家百姓之大义。。。
曾老对造反义无反顾地拒绝是最受争议的,或是因为一个蒙受三代圣主隆恩的克己忠臣没有怨恨去杀戮,亦或是不忍心将亲手解救于水火的百姓再推入残酷的战争。自我认为,一生谨言慎行、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的曾老怎么可能冒着曾氏家族身败名裂的风险来赌一次成功呢?以圣人为楷模、以“满门忠义”为追求的他,为了彰显曾家伟绩让死里逃生的六弟隐姓埋名、荒野丧生;为了表现超脱儿女私情彰显风度,明知心爱的女人活不过今晚也不陪她最后一程,只因怕乡亲口舌对其临终遗言也置之不理···如此,即便是一朝天子的光芒,在自身的圣洁声誉、曾家的忠义之名面前也早已变得黯然失色。无论是圣贤忠义的追逐,还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高尚,这样的曾老终究以飞蛾扑火般的行为倾其所有,忠贞坚毅的一生造就了一颗历史长河中毫不逊色于帝王的沙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