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老虎》读后感1500字
好像还是第一次给一本书写长评;)
玑衡是个特别善于吸收和重组材料的作者。如果稍微熟悉那些被她写到的人物,就会发现她所选取的素材应该都是真实有据的。但同时也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材料在它们原有的位置上,可能极不显眼,并起不到在她文章里那种效果和力度。她自如地操作主谓宾、定状补、并列、转折、承接、假设、递进……等等等等句式关系,将原本散布在不同时间空间里的片断穿插交织到一起,然后材料好像又自己长了手长了脚,又自行生发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关系。
这是一种十分迷人的写法;但同时,也是一种十分危险因而需要特别警惕的写法。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进到了有点危险的条件关系;再一不小心,继而又进到了更加危险的因果关系……读到或写下这样的文字的时候,就必须常常反问自己:那些精巧的语言本身所暗示出来的强烈的关系和联结,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不觉得这样的“玑衡体”是一种必须克服的什么缺陷,它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风格,一种可以继续发扬和发光的风格 —— 只要在这样写的时候还能记得时时问一下自己,哪怕并不做出确切的回答 —— 那些关系,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也是因为这样,“玑衡体”才更适合以那些遥远著名的公众人物作为写作对象,而不适合用来写切近的和日常的人吧。因为后者还远远没有耀眼到能让生活中的平凡琐屑都心甘情愿地被拼接削减,都不置一词地服从并服务于那决定性的闪光瞬间。这也就是那篇《波士顿人》受到了那么大非议的原因吧。
至于作者之前饱受争议的所谓自我存在感过剩、代入感太强之类,读过之后反而让我觉得,正是这些特点,才使本书不同于那些冷冰冰的、俯瞰式的传记。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有局限的年轻人,“我”的角色现身,反而显得比那种隐身下的阔论更为客观。因为这样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私人的视角,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个体的感慨,而不是假冒客观公允之名的偏颇泛论。这让人看到,尤其是让我们这一代读者看到,一位同龄人怎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勇气,克服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如何选择并切入到那些著名人物和宏大命题当中,带给我们普通读者一些也可进入和亲近的线索。
我看得到她的年轻,她的稚嫩,她感慨的泛化和她用力的过度。可是 ——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啊。就像木遥所说,正如每个掌握或者想要掌握写作奥秘的年轻人一样,都这么过来。因而我也就可以对自己从前也有过的影子报以宽容,对自己后来长不成的样子、写不出的文字感到珍视。
玑衡体这种写法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必然会同时将其感性和软弱的一面暴露在读者面前。在不够理解的读者眼里,可能会觉得这煽情,流俗,不够干货吧。尤其那种只把各种书都当成茶余饭后故事看、只在各种故事里寻找惊天宏论和八卦谈资的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阅读和理解,他们只是本能地排斥自己坐井观天式生活中任何不同事物的存在罢了。可是,如果真地了解或经历过那个青春勃发寻求成长的阶段,就会知道书中那些人物和那些情感,那些看似巧合的动因,是怎样一种真切的精神力量,吸引着和感召着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发现他们,并走近前去。
这一年多来,一直到昨天,还在收到玑衡最后一篇日记有新回复的提醒。然而就像她最后一章我听哭了的 “在墓园” 一样,她的ID于我而言大概也已经成为了豆瓣这日渐荒芜的墓园里又一块墓碑。最可惜的就是再也看不到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标记书和电影,不能再循着她的才华的蛛丝马迹,捕捉到一些成长的灵感与奥秘。然而也正因为这哪怕是作为墓碑的存在,正如她所写道,即使在这样喧嚣平庸的时代,我们也还是可以自负。也正像她最后一篇日记里有一条回复说,归根结底,我们还是不能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所鄙视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自由的老虎》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