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们误读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由于当前是一个用错别字表达真实思想的年代,因此很多东西最好等作者自己说。我就不妄加品论了。以下内容大多来自作者原话。另外,凡是自以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阴谋论患者”、“莫谈国事”之流请自动屏蔽该书。除此以外,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
作者袁南生,完全绕不过的必介绍项:195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高级经济师。2000年前,先后在医药、进出口、工业集团等企业工作了17年,高校工作了13年,在湖南省委机关、省二轻工业厅工作4年。到外交部后,先后出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首席馆员,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外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兼外交部党校教务长,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2014年起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百度一下他,榴莲一般的人物,骂的骂死,爱的爱死。但这不影响他用了10年时间陆续“合成”的这本书。讲真,文学功底太差(估计外语学多了用多了),很多内容在前后不同的章节反复提到,显得啰嗦甚至感觉在凑字数一样。BUT,一点也不影响他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的思想和眼界——对世界了解不够,对世界产生误读并非我一个人;对世界了解不够,对世界产生误读也并不奇怪。
因为,数千年前开始,人类的先贤大哲智士圣人们,就已开始思考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古印度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如佛教创始人佛陀、耆那教创始人大雄,更多地思考人与神的关系,所以印度的神学特别发达,宗教意识特别浓厚,神也特别多。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则更多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的人学特别发达,人际关系特别复杂,神的影响从来没有超过人的影响,特别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权力的影响。相比之下,古希腊的圣人们,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阿基米德,等等,却更多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西方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这些基本的思想源流,尽管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会对有关国家的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态势产生影响,仍然会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继续存在。
特别是作者总结的5种文化,让我们更是唏嘘不已。
“圣感”文化(以埃及为例)。即阿拉唯一,阿拉神圣,了解到了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到麦加朝圣,能喝上麦加的圣水,以出任圣职为荣,为了真主不惜圣战;
“苦感”文化(以印度为例)。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人受苦越多,离神越近,来世越幸福; “悠感”文化(以非洲为例)。感受了南部非洲黑人对工作的悠哉心态,对性事的随缘心态,对财富的分享心态,对自然的依恋心态,对恩怨的超越心态,对死亡的淡定心态;
“罪感”文化(以美洲为例)。人人生来有罪,所以必须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自身的罪,从而得到心灵的安慰;
“乐感”文化(我们为例)。“乐感”文化乐天知命,不相信有来世,没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 因而注重当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莫使金樽空对月”,容易追求及时行乐。“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本体特征。”“乐感”文化还强调实用理性,导致中国人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这种讲实用、讲实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这种灵活变通,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圆”,要求我们为人处世尽量做到圆融、圆满。
对世界不了解或了解不够都有可能产生对世界的误读。我们都曾误以为可以用“差、穷、杂、乱、脏、热”等六个字来概括印度,常驻印度的经历却使作者认识到:印度再差,全民医疗免费已实行了几十年;印度再穷,其公立教育事业事实上却几乎是全民免费;印度再乱,没有发生过中国十年“文革”这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动乱;印度再腐败,却没有吃喝风,因一半以上的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越是高种姓,越吃素;印度没有公车腐败风,因官员的车几乎都是国产车;印度没有买官卖官风,因官员基本上是选举产生的;印度官场没有铺张浪费风,即使是印度邦长、部长这样的高官,办公室也只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印度实际上是一个穷而不苦,杂而不乱,脏而不病,闹而不喧(当然还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急等现象)的国家。印度老百姓幸福指数很高,据报纸报道的民意测验结果,百分之八十几的印度人选择来生还当印度人。曾误以为非洲很热,常驻津巴布韦才知道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南非等都是世界上气候宜人的国家之一。曾误以为美国完全是花天酒地、铺张浪费的花花世界,常驻美国才发现美国还有另一面。美国的州、市、县政府可以免费筹办婚礼、演讲等活动,全开放参观,行政长官、议长、官员的联系名片公开投放,官员出国费用大部分只能是民间限额赞助且实名登记,更没有接待费……
总之,对世界了解不够不等于可以对世界误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被我们误读的世界》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