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_1500字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1500字

死亡,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状态。我的理解!2012年在北京与美国慧智养老产业的CEO潘先生交流关于养老产业的事情,席间聊到美国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临终关怀,动态PE高达260多倍。我们国家也有公益组织专门做临终关怀的,据说很多人购买这个服务。很久以前跟朋友聊天,说起自己老了,要么如美国好莱坞《燃情岁月》,布拉格皮特饰演的男主,将自己与棕熊搏斗葬身熊爪之下,如西藏的天葬,尘归尘,土归土;要么购买一张邮轮的长期船票,游历异国他乡,白天看美女,晚上看书,一旦死亡,船长还负责我的葬礼。想想都美。这就是当我在微信读书看到谢利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很想阅读的初衷。
此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公开课整理编撰的。
而且是一种关于死亡的哲学思维训练的公开课。
此书讨论的是思考死亡的本质时出现的哲学问题,例如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通过假设死亡是一件坏事,引申出长生不老的思考,卡根教授既洞察人性又保留着幽默感,似乎在做一个单口相声,但内容是思维训练。话题也涉及自杀。但作者极力不诉诸宗教权威作为论据和论证。作为一部导论性哲学著作,本书没有在话题中预设任何背景,不过,也不好懂。
书中,卡根教授通过讨论死后存活的可能性,引出哲学终极话题:我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何物?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对每个问题几乎是95%在解析、思考、完善问题本身。界定所有问题的边界,并不断强调,还有多重可能,因为作为哲学家,意味着所知的事实并非包罗万象。
通过讨论死亡后是否可以活下来而引出二元论观点,进而再引出灵魂在肉体死亡后是活下来还是也死亡的二个推论。训练读者去假设灵魂活下来、假设它投胎是摇骰子投胎、或者是定向投胎,通过讨论质能守恒,来反证观点的错误。他一直在使用归谬法。但缺乏抽象思维训练的人,一定会在边界与内涵上处于混沌状态。不过,只要跟随卡根教授的思路,他会将公理、定理、方法抽象出来,然后跟大家一起验证是否充分且必要。
阅读此书,我们会再一次了解第一性原理,并熟悉它的应用方法。而且也会掌握哲学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洞见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为了照顾读者,他会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条分缕析,并且不断回到初衷,进行纠偏与梳理。
很推崇作者的科学精神对待不可知现象的态度,不轻视、不忽视,了解真正的关键问题所在去探索并实证研究,还得不断质疑自己的理性论证。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人缺乏,需要得到加强的独立思考,质疑能力。很多章节作者采纳数学思想、替代方式:类似于将复杂的、高阶的函数降为低阶的,而且;论证绝不放过任何可能性,淋漓尽致地穷举。比如,我们会说,窥一斑而见全豹。卡根教授会说,是否有可能是花猫?是否还有可能是斑点狗?
感恩此书,让我体会到即使“难得糊涂,也需要自由意志。巩固了在现代科学、哲学、物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等,作者充分展示了什么是最佳解释,它又是如何理解的。此几乎把所有的哲学家关于”死亡“的论述都拎出来吊打。比如:笛卡尔的二元论,帕拉图的关于灵魂不朽,顺便还理清绝对主义的边界与外延,抽象的意义,比如,谢利卡根通过对帕拉图主义引出理念,从理念引出数字、绝对的美、绝对的正义、绝对的圆,这些抽象概念,并且是永恒的,那么各式各样的灵魂(既然有高贵的心灵、高贵的灵魂,就有非高贵的灵魂等)也应该是绝对的,区别于经验世界的乱七八糟。也就是说,如果灵魂的世界与经验世界一样是毫无次序的,那么灵魂也是一个经验世界,但,这是矛盾的。于是灵魂不存在。这样的例子在书本里举不胜举。
友情提醒一下:阅读此书,需要一个品质,就是耐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