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读后感1900字
只愿浮生不若梦
张之洞,晚清重臣,历史上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唐浩明从张之洞43岁开始写起,仕途不振的张之洞仍只官至洗马,甚至被别人误为养马的,这对一个少年天才,金殿探花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自然,张之洞牢骚满腹,可惜,那里的他已经不能称之为“愤青”了,只能说是“愤中”。
仕途的渺茫,朝廷的式微,让他平生出许多冲动和不满,经常与同属清流党的张佩纶,宝廷,陈宝琛议论国事,针砭时弊。他们爱好书法、古玩,诗词歌赋,向往立正位,行正道,成国之栋梁,为苍生解困。
1871年同治驾崩,光绪继位,慈禧太后早已成为实际权力的掌控者,清政府日渐腐败,八旗子弟再也不复以往的荣光,由于爵位的世袭,待遇的丰厚,他们从马上到地上,再躺在床上……,权力成为追逐的对象,为了获得慈禧的认可,从上至下,大家以揣度主子的兴趣为目地,以团伙帮派为联盟,中央的权力看似集中,但有越来越不受控制的迹象。为了挽救大清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不得不有所克制,引进真正人才,当然,其中还夹杂着权力的斗争,暗中的角力,在亲人朋友的举荐下,在醇亲王与恭亲王的争斗中,他被胜利一方选中,被委以重用,从此他走上正轨,由于他张驰有度,思维活跃,官声清廉,在一片庸众中脱颖而出。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依托,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而在不久将来,这一记“世界波”将击垮貌似强大的清帝国的立命之基。
对于张之洞,书中有多次描写,有白描,有从别人的眼中代叙,从外貌看,他是一个普通甚至是羸弱的人。“他是自古多豪杰的燕赵人的后裔,却没有燕赵豪杰高大雄壮的身躯。他的个头甚至不及中人,肩窄腰细,手无缚鸡之力。他的脸型五官长得不好。脸是长长的,下巴尖尖的,眉毛粗短,两只眼睛略呈长形,鼻子又大得出奇,粗看起来,犹如泰山镇鲁似的压在长眼于阔嘴之间……但身躯里滚动的是真正燕赵豪杰的血液,不起眼的眉宇之间蕴藏了许多人所不及的学问见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指挥和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建立芦汉铁路,成立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可以说,张之洞为湖北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最为著名的成就不是教育,而是一个工厂——汉阳铁厂,当时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由汉阳兵工厂制造出来的仿德国毛瑟步枪,俗称“汉阳造”。从清兵到抗日战争,使用了近50年,当然,也正是这把汉阳造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把清政府送上了不归路。
他于1889-1907年任湖广总督,及兼湖北巡抚近十八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总督,他的辉煌和灿烂始终与湖北这片土地分割不开。如今,年轻的伴侣漫步在东湖张公堤的时候,他们可曾会想到,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曾经有一位壮怀激烈,挥斥方遒的清朝名臣在此作出的贡献。
他是不怒自威的湖广总督,他惩办贪官,参葆庚、王定安;整饬吏治,力捍曾国荃;不畏强权,三批李鸿章;他是感情丰富的完美主义者,以琴会妻,以文识人,做老师比做官更开心。他师从胡林翼,感情至深,对他的品德、文武才情钦佩有加。他又是豁达不羁的张香涛,荒唐奇才辜鸿铭他能容能用,创新求变大兴洋务他走得最远,他以第一督抚身份礼遇梁启超,规劝谭嗣同,重用桑治平,培养杨叔峤,慧眼识黄兴、建设学堂,开明学风,为湖北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间接促成辛亥革命在武汉的成功。他性格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风骨,也是蜿蜒前行巨龙的脊梁。
但是,清朝大厦,根基已朽,栋梁早蠹,共和之说已成常识,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者已经再也没有能力扶起这幢危房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已陷于灾难的泥淖,难以自拔,中华民族从未象现在这样无助和绝望过,曾经富饶美丽的中国已经奄奄一息了,张之洞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想挽求这个国家或是朝廷,但他也知道此生已再无机会看到它最后的结局了,他不甘心,他还想努力和抗争,弥留之际,他用尽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我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之洞》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