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之作,从传抄面世之初,各个抄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一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所以后人便称这些早期的《红楼梦》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初看红楼梦时,不忍于宝黛最后的凄惨悲剧,一度憎恨高鹗写的什么破结局,他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吧,他一续人人都是悲剧,最恨的是丢了玉的宝玉痴痴呆呆,任人摆布,他还能记得与黛玉那些儿女情怀往事吗?如何对得起黛玉的眼泪与痴情,如何对得起黛玉的死不瞑目,一句宝玉你好~(狠心)都未能出口,便香消玉殒。那时想若曹公在世所写的结局定不会如此,宝黛定不会生死相离,相爱的人理所应当在一起,破坏阻止之人该入地狱才是。若黛玉能稍加改变,或许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宝玉就能终成眷属呢。怎么可能?近两年得空又加以细嚼,似乎明白,所有的结局是否早有注定?“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最后“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木石之缘本就是还泪之说,任凭宝黛如何相知相爱,终逃不过还泪之后的曲终人散场,情终敌不过命。梦醒后皆是一场空。我们终究无缘得知曹公笔下的红楼结局,又或许,本就没有结局?他们的故事且止于此。我也不会再看高鹗的续写,我眼里的红楼也止于这八十回。“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曲《终生误》误的是宝黛钗的终生,可字里行间流露的满满无奈与那丝躁动却令我动容。放眼当下,意难平之事十之八九,现实中多少人与事表面看似和谐美好,根本上却满是遗憾,在对与错、好与坏间永远有那么多的将将就就让人“意难平”。能完全随心而行之人有多少?多少人都是在不甚完美中“安于本分”“知足常乐”,以此寻求安慰和解脱。但知足便会常乐吗?可不知足又能如何?到底意难平间,恍恍惚惚依然是一生,依然走到最后,又有何不同?终生误了仍是一生,亦不可从头再来。如此看来,是否“悟了”便好?或许现实的无奈下,是以心里的感受与念想为要,结局虽早已注定,命运虽无法抵抗,现实面前虽不得不低头,但…“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且无论世事如何,心存那丝躁动,我仍有所念所想所求。即使“到头一空”,并不见的“不如不去得好”,势必得去经历一遭,试问石兄可悔红尘历这一遭?我想,定是不悔的罢。即使有一天,我们终将学会不死磕到底,不执着于心中的“痴念”,不计较于所谓的“完美”,放弃该放弃的,接受该接受的,“恍恍惚惚”度日,“昏昏噩噩”前行…但固执坚持过,被“痴念”耽误过便好…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以前读红楼总读不真切,来来去去仿佛看电视剧,看个剧情。关注得最多的不过是好吃的好玩的。这样也好,常读常新。这次磨磨蹭蹭,一月有余才把这部脂评本读完。我又懒又散漫,书评不写了,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曹公笔下,我最喜欢的几个人,贾探春、林黛玉、史湘云、王熙凤。曹公笔下无完人,红楼里的每个角色都有缺点,全凭读着个人眼光。这几个我所喜爱的人物里,探春过于自尊,黛玉多愁且爱使小性儿,湘云...啊咦湘云还有缺点么!凤辣子自不必说,好强逞能爱玩弄权术。但是个人自有个人的可爱之处,探春有想法有能力有手段有担当,真乃贾府女儿中第一出挑之人物,比之其胞弟贾环,王熙凤的点评真是一字不差:怎的一个娘胎里跑出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来?抄检大观园那一章里给王善宝家的媳妇那一巴掌大快人心。再说黛玉,都说黛玉刻薄,可其实从旁人的言行举止来看,黛玉并非这样的人(譬如说紫娟本是贾府的丫鬟,跟了黛玉之后一心维护黛玉)。我最喜欢看黛玉和宝玉在一块儿说笑,是红楼中最温馨和美的文字。黛玉幽默风趣,又有才气,不爱算计,是个真性情的姑娘。再说湘云,湘云虽是侯门千金,可家里经济不好,她常常也得自己做针线活补贴家用。虽与黛玉同为父母双亡,湘云却豁达开朗许多。爱作男儿装,雪里啖鹿肉,醉卧青石上,与大观园里其他千金相比,湘云多了几分豪放可爱。湘云人爽直,才情也高。不论是在廊下给其侍女讲阴阳之理,还是雪中与众人联诗,中秋月下与黛玉联对,皆可见其才情熠熠生辉。最后说王熙凤,可以说是叫人又爱又恨了。恨她爱玩弄权术,轻薄人命,爱她言语伶俐,识人善用有手段。红楼梦把王熙凤刻画得生动无比,每到生气时,面色不怒反笑,行事妥帖圆滑,是个果断可爱的人。除此之外,其他如贾母、宝钗、香菱、薛蟠、平儿、鸳鸯也各有可亲可爱之处,不一一细说。不喜者:迎春、袭人、妙玉、司棋、邢夫人、王夫人等。最不喜欢的:贾珍贾蓉父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