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15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我现在并不想能够给这本书评分,此书有哲学的高深思想,但没有哲学书的晦涩难懂,有很高的可读性。有些思想是我十分接受的,但不一定对,有些是我现在不能接受的,但不一定错。但我似乎有种预感,有可能随着我的年龄的推进,以上的想法有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反转。所以我并不想急着给出评价,而是静待人生的变化。我也不会向别人推荐此书,因为想不出理由。
阅读每一本书都是在窥探别人的想法,同时也不断碰撞自己的想法,这是读书的首要快感。不是每读一本书都必须写下自己的想法,但这很有意义,因为只有在写的时候,思想才真正成型。
书的全篇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在我看来,哲学家一类人的幸福观是和普罗大众的幸福观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前者经常表现出对后者的蔑视和厌恶。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关于如何追求幸福自然也是永无穷尽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幸福终究属于主观范畴,因此,幸福总是千差万别的,也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和路径,声称穷尽幸福真理的言论者要么是自大狂要么是骗子。
在讲到幸福时,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差别由以下三个成分根本构成: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物(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和名声),而第一项对人感到幸福或幸福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其余两项只是间接地产生影响。这种看法其实遵循着幸福的主观特征,因为人的自身差别本身定义着幸福的内涵和外延。人的自身这一成分的差别,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后两项成分的不同看法,从而衍生追求幸福的不同路径。叔本华一类人的看法是重视精神世界,认为幸福存在于自身自内,而不是自身自外,寻求幸福要求诸于己身,身外一切不过是幻象。以此相反的一类人,往往更重视物质层面,通过追求身外的财产、名誉等获取幸福。前者往往是思想高深的出世大家,后者当然占据多数是平凡的庸众。
思想家和大众的处世方式,在我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但都带着智慧。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本来就没有高贵之分,谁占有那个世界并不代表谁获得更多幸福。这两个世界,其实是在完整的塑造一个人。因此,过分的沉溺一个世界,都是一种极端,是一种缺憾,然而世人都爱走极端。
叔本华在书中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成为多少人显示高深的口头禅。但我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的,在我看来,一味的追求精神内在,而盲视精神之外的物质,多少是对自身官能的自残,少了可触碰的精彩。而过分的沉溺于物质世界,则使感官娱乐侵害了自身,不断扩大的刺激犹如剂量不断增加的毒品,始终难以满足,直至生命尾声之时感官退化,仅留无尽的落寞。我认为,最适当的是追求中庸之美,不偏不倚,在追求物质和感官愉悦时,也适当消停,丰富精神的世界,使精神世界不至于成为荒漠,以应对众多的独处时光而不感到无聊和空虚。
但这种中间路线其实是最不好走的,虽然各取双方精髓,但或多或少表现出对双方的鄙视,因此也就不得不接受来双方鄙视。在出世者看来,依然俗套,在入世者看来,附庸风雅。但正如叔本华认为的,别人的见解对自己的幸福无关紧要,人需要的是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之中。
最后,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我身处一生中的青年阶段,对物质世界的抱有极大的期待,也无法摆脱各种感官的刺激,我以上的看法可能仅仅是对现状的一种无力妥协,或许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会认为今天看法就如一堆狗屎,这是我不想对这本书作评分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