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贫困问题研究》读后感1000字
因本人对贫困一词的好奇,与该书不期而遇。在一次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中,无意想到精神贫困,自认为贫困不局限于宏观经济的概念,而是多维的概念,包括自我情绪的低落,精神状态不良等均属于贫困概念之中。果不其然,通过接触本书,逐渐了解贫困最全面的概念,虽然本书出发点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区域化贫困的概念阐述和研究,与本人自我贫困的学习目的不吻合。但是宗其本,有意缩小本书研究方向的范围,最终的单位也肯定会是个体的自我,所以才朝暮不肯放下此书,想解了心底那小小的馋。更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历史上居然有那么多学者研究过这个词,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不仅可以定性分析,也可以定量分析任何一个大到国家小到一个村落的贫困程度。如果一个群居部落的贫困程度仅根据经济收入来划定,那么你大错特错了,这正是我坚持读完这本书的原因。所以说在中国的有些地区,或者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区,虽然人民经济收入确实是大幅度提高了,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摆脱贫困的含义,大面积的文盲、大范围的政治盲区、多方位的缺乏自我素质教育、极度不平等的经济合作关系,放眼他们生活过的角落,仔细品味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会让人寒心甚至心痛。但是这也是必然的,经济来源的改变和收入大幅的提高,会直接刺激人性的满足感,基础教育薄弱的群体自然会接受这种看似体面的生活,国家或是高层机构看到这种局面自然也会满足,更确切地说完成了当务之急,这就形成了短期的恶性循环:领导解决方案-人民开心-领导完成任务-假脱贫-假脱贫随之来的问题-领导解决方案(这个循环是本人自个儿想出来的,如有不妥,我也没办法)。也暂且不说高层领导的能力或是非,解决脱贫问题必须要分步骤,上述情况确实是短期的解决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暂时稳定人民生活,接下来就有中期跟长期的解决方案,这就落实到教育、医疗、政治、甚至心理等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要改变如上述所说的某些地区的状况,必须要国家成文的改革制度,再落实到高层领导,否则又会陷入下一个恶性循环。再牛逼的领导干部,也永远看不到人民的内心,这是事实。就像那就话,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到底幸不幸福。国家这么多年的努力我是希望奔着人民的幸福指数去的,最底层的群众哪特么有心思算您的GDP指数。底层人民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后代能跟上现代,而不是像他们自己的一代那样:全世界都已步入现代,而他们活活划入了现代的边缘,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无能,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贫困问题研究》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