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空谷幽兰」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空谷幽兰

作者: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当汽车的呼啸声驶过山间的层峦叠嶂,当云雾映着水汽影影绰绰地显出光影,在那尘瀍之外,山水之间,是否有茅屋两三,炊烟袅袅;是否有鸥鹭翩翩,琴音许许;是否有荷叶田田,青竹映帘?是否有位老者唱着年代久远的山歌,再不关心当今为何时何世?——这大概是我对隐士的全部遐想。

一直都是喜欢这个群体的,喜欢他们往事一笔勾销的决绝,喜欢他们就此云淡风轻的潇洒,甚至喜欢他们的偏不与污浊就范固执,和那种缓缓念叨着“我有松风卖,世人买得无?”的狡黠。当然,这是我最理想主义中的隐士。

相比我的一味理想化,这本书走了另一个“极端”,用了游记的形式向我们记述了最现实化的中国隐士,关于隐士求隐的目的也很详尽,“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你看,或是求道,或是求静,又或是利用“终南捷径”大做文章,这让我想起元好问的《市隐斋记》,只是这类“欺松桂诱云壑”的把戏已不足为奇,这里暂且不表。

以前我是很少把隐士和道士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捧起本书时就已发现这其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那些佛啊道啊小乘大乘坐禅啊和各种记不住的法门乃至什么喇嘛教我通通都一窍不通,只是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修道的人会怕死么?

诚然,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修道的人怎么会怕死呢,他们应该是期待着死亡的,因为他们的死亡不叫死亡而是坐化,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是我们一般人都是害怕死亡的,想到沉溺在永久的黑暗回归到那个“无”中去,就不敢再细想。

可是,本书在一开始就提到“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既然不管何种修道者,最终修的都是那个“无”,那么何尝不能说他们修道是在寻求死亡的一种解释和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呢?如果说“极乐世界”是一部分人的解释,那么岂不是一种自欺欺人,说明修道者在源头上依然是惧怕死亡的呢?

另外,作者从“小隐隐于林”到“大隐隐于市”的排布也很有意思,透着一种类似“大智若愚”的智慧。

写到这里全文的重点好像有些歪斜之嫌,不过这些都是我一个不懂道之人在半夜的胡乱臆想与瞎掰,以此自娱罢了。

各中冒犯之处,还请见笑。

2017.8.30补记

「空谷幽兰」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前几年,在终南山隐居的人们突然火了一阵,不知怎的,大家突然就对这纷纷扰扰的世事失去了兴趣,要跑到这里去隐居,弄得连山里都农宅也跟着市场经济的大潮猛涨了一把。。。

中国隐士的故事太多,印象中的隐士大概是姜太公、鬼谷子、商山四皓、陶渊明,再后来的就如王维、孟浩然大概也算得上是个隐士。所以隐士,想要隐得出名,还是要点才学。

历史上那么多隐士,为我们所了解的大概只有两种,一类是“以隐入仕”,这类以姜子牙为代表,后有卧龙诸葛,还有就是最近这几年大热的梅长苏,以才学隐,以隐博名,以名求仕,最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名震天下,为后入道。另一类是,出仕入隐,这类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对仕途世道灰心看透,最终走向自然走向宗教,却也给世间留下一大堆经典诗篇。剩下的一些不为我们所了解的,就如书中的大多数隐居者一样,默默无闻,这才是历史的大多数。

比尔采访了很多在终南山里面的隐士,这些人隐居的目的大都和宗教有关,要么佛要么道,能隐居一辈子的人,确实真的虔诚。他们为了求道或参禅,远离世俗的纷扰,独自躲进深山,忍受艰辛。即使是在如今这么发达繁荣的社会,对一般人来说,隐居的生活依然万般艰辛,因为在清心寡欲,也得解决温饱的问题,这些都真正的隐居者来说都是大问题,要么靠寺庙的收入,要么靠自己采点草药野果,要么靠亲朋接济。

所以,千年之前,陶潜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背后,必然也是无数次不得温饱的艰辛,“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那个年代真不是只动动嘴皮子的口号宣言。

隐居是为了什么?逃避现实还是追随信仰?只有隐者自己知道。

我所喜欢的隐居者,还是像王维这样的,经历凡事蹉跎,再返璞归真,感受生的玄妙和真谛。

才能吟一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空谷幽兰」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