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有个性也别太没个性》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看了很久,不是因为时间,这本书看得很慢,也不是因为时间,这本书没有像以往随时写感受和想法,还不是因为时间。因为我在书里像个初进校门的学生,颠覆了我很多原本固执的想法,我总觉得世界可以只是黑白,事情总要分个对错,人可以坦荡不牵强,真诚不迁就。可是我却在自己的小知识分子圈里,并没能按照自己期望的,用真心换真心,我发现总有问题会出现,我发现我有很多不认可,我发现有很多无法应对,我发现我一次次地败下阵来。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很多原因,我边看边思索,原来我一直都只想简单地应对一切,然而不是我需要变得圆滑,是这世界实在太复杂。
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不但有光明也有黑暗,当然也包含了鱼龙混杂的各方人群。面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它,当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时候,就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太过温顺的个性总会让周围的人对你不够重视,像软面团一样任人捏扁。 原本我觉得做个好人就没错,但我忘记了凡事都有个限度,是要做个好人,但不能做老好人、滥好人,做老好人容易让人欺负,做滥好人就会被人讨厌。我从来都很讨厌小人,可是现在我并不小看小人,小人的手段其实很不一般,他们能够制造流言蜚语,关键时刻落井下石,稍有不慎就会严重影响你的工作或事业。你疲惫不堪地应对,不如她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就能让你人仰马翻,无处辩解。
上帝总会把这样一些我们讨厌的人散播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来平衡我们的人生,锻炼我们的忍耐力,挖掘我们性格中潜伏的因素。 于是我明白了她们存在的必要性。我开始不随意对别人说自己的伤心事。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是如果随口倾诉,反而会使听者对你产生厌烦和怀疑。有时断章取义,成了小人拿捏你的把柄。同时,你还会给别人留下不能适应生活、爱抱怨的印象。我暂停了微信的朋友圈,我删除了不必要的人群,一减再减,我改掉了把自己心情随意粘贴的习惯,我甚至坚持了一个月什么都不发,不为什么,我想要改变向人的述说。有的事我写进自己的日记,有些事我发给亲密的朋友,我这心情我与需要的人分享,我发现我的世界瞬间变得安静了好多,好像少了无关的目光,我更可以专心的做自己,个别朋友发来私信问我怎么消失了,说习惯了分享我的心情和小文字,我说,如果因为工作关系不能清除的空间,如果不能随心所欲的说自己想说的话,那么我宁愿闭上嘴巴。我可以看书,可以写自己的文集,可以安静地偷着乐自己的快乐,沉默地修复自己的伤痛。
。
让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岁月堆积不出成功,我们只能从岁月中总结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也更清楚地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本质。现在的我不憎恨充满利用和被利用的生活,我们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它会磨砺我们的个性和心智,让我们变得更加“有用”,更加强大。 如果你需要仰视看到的种种不和谐不人性,那么你只有默默地感慨,然后顺应规则的旋转,跟随进去,这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无力抗争,有一天当你有足够的力量和基调让人对你不得不顾及,那么你平视过去的不赞同,你才有发表意见的资格。再有一天当周围的人开始以你为风向标时,你才可能真正的引起某些变化。而这其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从适应环境,到积累资本,再到形成导向。没有话语权时少说多做,有话语权时学会导向。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则,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界。不要在自己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去破坏规则,因为规则永远都是强者制定的,忘记规则等于藐视强者。
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放下一些成见,丢弃一些无休止的抱怨,让自己学会观察,然后改变。
重点是保持一直要有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懂得保持自我、爱护自我,那么我们在别人心里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因此,不是丢了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能够让自己变得太没有个性。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学会说“不”,以前的我总是觉得不好意思,现在我懂得别人可以向我提出要求,我也有拒绝的权利,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当我从内心坦荡地咀嚼时,对方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态度问题,也是立场问题。
有时候一个人的涵养并不是指上了多少年学,拥有怎样的文凭、学历,而是体现在为人处事上的说话和做事。所以我平视每个人,不论她身处何种地位,我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评价。暂且不论黑暗与光明,高尚与庸俗,如果我们连自己最起码的生存空间都无法保障,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我不要再像一个无辜的羔羊一样,带着纯真无知的目光无视那些职场中的规则,然后每次委屈地用眼泪治愈自己的心情,既然游走在职场,我就不可以总是想着躲闪,总是想要自己的简单法则,当我我不再逃避不再远离时,我发现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讨厌,跳进去,清楚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了解别人的优势和劣势,有选择地坦诚,有选择地拒绝,不被漩涡转晕,也不被冷漠边缘化,这是我必须学会的本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别太有个性也别太没个性》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