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2100字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2100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一个生者最完美的谢幕。揭开书页深感残酷和沉重。虽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人之常态。但真正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家人或朋友等等,又有几个能轻描淡写,云淡风轻呢?!也许被质疑现在正青春,谈论衰老是否言之过早?是否危言耸听?容颜可以改变,甚至高度宽度也可以改变,唯独衰老无法逆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死亡并不遥远,就如《死神来了》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面临什么。只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有价值和尊严,坦然接受衰老,自然地活,优雅地老去。

五十知天命的阿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深具慈悲心肠、富有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作家。作为医者仁心出发,用独特而理性的眼光肯定人类的衰老与死亡的进化论,围绕身边的亲人,朋友或病人展开从医学生物学角度阐述美国养老院进化史,发展史,用大量举例,数据论证老年生存率与死亡率,寻求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养老院。如何幸福快乐,自由自主,有尊严及有趣地度过晚年,不能只满足于疾病治疗现阶段,而更要关注老年人养老,疾病,老年护理,死亡,姑息医疗及善终护理等新理念展开论述。强调医生不只是治病,更要关注人的身心的需求。抛开传统医学观念,开辟一条人性化可行性老年医疗机构。许多宝贵见解和理念值得阅读,思考和借鉴。

(1)老龄化结构改变

据统计中国老龄人将近占3亿人口,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将让下一代不堪重负。意味着一对夫妇照顾四个老人。医疗水平提高,保健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人口长寿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2)道德与现实相冲突

书中举证了许多例子,经济发达的美国老年人相对是幸福,也让人羡慕。拥有独立经济实力,社会保障,福利机构,完善的养老设施等,而中国面临改进中,大部分老人养居起家,两代共住,相互照应,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帮助儿女起居饮食,养孙育儿,没有完全独立或自主,自由。要是老了动不了,病了就送进医院交给医生,生死由天。这就是养儿防老,老有所依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书中提到谢莉不但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孩子,还要照看日渐衰老的父亲,力不从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送父亲到养老院。问题非常现实,送与不送,一边是道德评判,一边是实际困难。

(3)面对衰老应做好准备

一想到衰老,脑袋里全是恐怖而可怕的画面,头发牙齿掉光,驼背的糟老头或老太婆,不是愉快话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保持容颜,打玻尿酸,整形,整容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各显神通,与衰老抗战到底,不惜重金或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是生命。无法坦然接受或直视慢慢变老的事实,总指望通过人为干预,能永葆青春。其实所有化妆品或医学技术,在衰老面前仍旧无计可施,徒劳无功。自然规律无法违逆,你的身体,毛发,皮肤,粘膜,骨骼,脏器等功能逐渐老化,轮番“亮红灯”警示你远离健康,走向衰老。放下一切妄想,接受现实吧!上帝是公平的,不偏袒任何人,虽然不能决定生命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活出每个阶段的风采和优雅,夕阳无限好,不恐黄昏时。老人就是一首经典老歌,一本历经桑田厚重的书,带给人智慧和从容。别被脸上的皱纹给吓到,那是最美的纹理,只希望在自己白发苍苍那一天,有人对我说:奶奶,你真健康!而不是年轻或漂亮。只有完成接受并爱着每一个时期的自己,才能与衰老和平共处。

(4)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出身于医学世家,拥有资深经验的阿图医生的父亲,在死亡面前一样无助,一样恐惧,有着所有病人该有的身心反应,尽管父亲研究了一辈子医学,也逃不过死神召唤,在病魔面前只是微小的一个细胞,只能眼睁睁被癌细胞吞噬,只是希望在被癌细胞消灭之前走得从容和快乐点。所以阿图应诺父亲意愿,选择姑息医疗和善终服务,陪伴父亲走完生命中安详和自尊的时光。而不是选择尽力抢救,插上呼吸机,导入鼻饲管,电除颤,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或仪器,或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从而论证姑息医疗和善终护理才是更理性更人性化的选择。国内还没有实行安乐死,在病人生命垂危之际,家属总要求全力抢救,让机器维持呼吸心跳,失去生物学价值,换位思考,你能接受吗?!

(6)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作者对医患沟通方式的臧否对于时下中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应该有所启迪。他批评传统的“家长型”模式——医生拥有全部的权威,做治疗决定,病人是医生决定的被动接受者;他也反对“资讯型”模式——这是一种零售式的关系,医生负责提供信息,病人负责做决定,但病人常常很茫然,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他推崇“解释型”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解释型”医患关系要求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目标和愿望为中心,因此,需要医生充分了解病人,同病人进行“艰难的谈话”。作者通过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几个具体案例,对“艰难的谈话”的意义以及具体操作,给予了详细的介绍,值得借鉴学习。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永远不离不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