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600字
看了一些书评,写书评是最让我头痛的事,总是不知从何处下笔,表示惭愧。关于教育,因为不是母亲,所以很多事情算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但做过一年的辅导老师(辅导小学生课后作业),还是想简单说说。
都说现在最该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接触过一些家长后,最大的感触是印证了那句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性格、对待事物的态度就能大概猜出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体现在孩子身上。有个五年级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量是其他孩子的2倍,孩子几乎每天都写到手酸,却从不抱怨,一直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内心,后来发现他的妈妈每次来辅导班接他的时候都是安静的在家长休息室等,不催促,不焦躁,任你按自己的节奏写完为止,如果饿了那好我买好吃的等你回家,孩子的父亲来接也是一样,会事先给孩子打电话沟通一下大概多久可以写完,爸爸会在楼下车里等着,不管多久都不会发脾气说你怎么那么慢。只是安静的等着,所以孩子的性格也是不骄不躁,自己把握时间,安排好作业顺序,快速写完、快乐回家。另一个同年级的孩子,作业明显很少,偶尔有一天作业开始增加,孩子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先抱怨,今天老师怎样怎样,居然留这么多的作业,我会加以相劝,或是快考试了,老师希望你能多多练习,有所提高。但很难平复孩子哀怨的内心,后来一次偶尔闲聊,孩子说我妈妈就是这么说的,说我们老师怎样怎样(例如课时安排不合理类的排斥老师的想法),才恍然孩子的一些抱怨想法都是来自妈妈。在书中老师也举了很多的例子,也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为了母亲,要怎样去教育孩子,看过刘墉老师的书,那是陪伴我很久十元册,大概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读,印象最深的是刘墉老师讲他的女儿,女儿在院子里摘了一朵小花,送给妈妈,那是一朵很平常的小花,但妈妈收到了女儿这样用心的小礼物第一反应是开心的笑了,对女儿说花很漂亮,妈妈很喜欢,很感谢她的用心,妈妈很开心,小女儿的脸上绽放了如花的笑容。那个时候就觉得好有爱,现在回想起来仍能感觉到满满幸福,给孩子再多的物质财富都不如给她满满的爱,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爱也要适可而止,过度的爱便是溺爱。
浅谈一下这本书,已为人父母或者还在还在成为父母的路上都值得一读,老师举了很多关于教育失败的例子,值得借鉴,很多时候我们不会爱,尽管我们以为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但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呢?有的时候那只是我们认为的“最好的”,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套用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小学生课后辅导简单说几条:
1、三年级以前可以多尝试一些课外兴趣班,例如棋类、乐器类、舞蹈等等,三年级开始选择孩子最喜欢的一个或者两个兴趣班重点培养。因为孩子精力有限,一方面要学习(学校范围的文化课),一方面要玩(例如和小伙伴共同游戏,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读课外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兴趣班。
2、尽量让孩子在家里独立完成作业。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对学校学习效果的检验,回到家可以先复习,把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再完成作业,课后进行预习,这个习惯最好从一年级入学就养成,一开始家长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当孩子熟悉这个过程后,可以适当放手,最后达到孩子能独立完成复习、作业、预习,养成习惯后孩子的学习基本不用很操心,只有孩子在习题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家长帮忙,简单的作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
3、学校安排的实践作业由孩子主导,家长辅助完成。学校会定期安排一些课外手工或者调查报告类的作业,有的家长就完全代劳,因为孩子独立完成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这是孩子锻炼的好时机。低年级的时候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当他的小助手,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当孩子熟练了,以后类似的作业他就可以独立完成了。
给孩子一个好习惯,胜过给他万两黄金。独立的生活能力,养活自己的一项本领,才是孩子行走人生的资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