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600字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读一本关于哲学的书读到日想夜想,做梦都梦见它。一谈起哲学必定会让人心声晦涩难懂之感。但是冯友兰先生的文笔非常好,关于这一点一开始我是不信的,直到后来我看出每一个哲学思想他都能准确的表达给读者我才相信。哲学虽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读了之后也不能立刻起什么效用,但是对于开拓人们的思维提升思想的境界很有帮助。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这些才读书的。我以前以为读书一定要有什么目的或者起什么作用,现在不会这么想了。或许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吧,但是也可以说是不为了什么而读书吧。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古文,说实话有的看不懂,不过是走马观花,但是有些还是能懂的,但是由于哲学是一门需要长期慢慢体会的艺术,断然不是我这浅薄小人一朝一夕便能彻底领会的,所以有很多哲理当时看过明白以后又忘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我依稀记得了一些,比如关于“有”和“无”,关于“理”和“性”,关于“道”和“德”,关于春秋战国的百家。尤其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道德经》缘何被称为《道德经》,原来这里的“道德”和现在的“道德”不一样。“道”是无名之道,不可说的,“德”是此物所以成为此物的“德”。在本书的开始我记得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概是说中国真正的哲学精神,就是把出世和入世变成一个合命题,他在本书的最后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很严谨。其实道家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它说“无为而无不为”,我们要做顺应“道”和“德”的事情,这就叫“无为”,是出世的,但是由此达到的效果确实“无不为”,虽然实际上“无为”,做得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全都做了。儒家也是。后来的儒家(宋代以后的)更加强调形而上的哲理。他们认为人的欲遮蔽了人们的心或者性,由此我也知道了“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由来。“存天理,灭人欲”,或者一味强调心灵上的净化这其实就有了出世的意味,入世就不必说了,作为官学必然是入世的。从这本书可以看出,道家吸收了名家,儒家吸收了道家,后来的佛教吸收了道家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中国的佛学“禅宗”,而民族主义情绪促进了道教的产生,后来儒家也吸收了禅宗,直到后来也进一步形而上学化。这是大体的脉络,梳理出来之后我便格外欣赏春秋战国这个时代。虽然纷争不断,天下不统,但人们格外注重自身的修养,礼贤下士,战争也要遵循贵族之间的礼,否则会被人瞧不起(后来由于变革才真正的开始战争,前期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戏剧)。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理论解决现状,他们相互批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堪比晚清中国大变局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盛宴。以前高中只会说“他们相互辩驳,彼此吸收”,可是却不知是怎样的辩驳,如何的吸收又是吸收的哪一家,如今这些问题都已解决。从这里,我看出来了,春秋战国的中国文化是有极大影响力的,它奠定了几千年的文化基础。后来百家学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如果说之前的百家是由于战争频繁天下不统而水泄平地各自流的,那么后来则是各股细流汇成洋洋大江奔腾东去的。到如今,我们已经不能分清我们的脑海里有哪一家的思想,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或许就包含了很多家的思想。哲学上,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冯友兰先生在本书最后着重强调了,并且预测了未来的哲学发展方向,宗教一定会被哲学所取代,我们或许会大量采用正的方法来说明哲学(负的方法被中国过分发扬了,所以才有一本经典做许多注解的现象)。我不知这些预测是否正确。总之我也为现在的这个时代高兴,纵向上,我们带着春秋战国以至后来不断发展的特有的中国哲学来参与这个时代,横向上我们又试图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另外这本书关于法家的东西并没有提到太多。不过法家在统治中是一直和儒家互为表里的,不过是儒家的思想更普及个人更具有高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