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300字
继统为新,学以为志
开宗明义地要先指出《乡土中国》是一本非常严肃的社会调研文章合集,阅读过程绝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写意。是今年来我所阅读最“硬”的书了。七个小时的片断时间,末了,也未能建立基础的理解体系,甚至连很多概念都依旧模糊。回翻了一遍划线重点,才有了些许感想。
通过充分调研,从实践与生活中抽象出理论概念并梳理关系,是这本书的灵魂,也是历经时间淘洗仍旧畅销不衰的根源。老派学者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实地考察的重视,充分体现在字里行间。
回到书内容本身,社会学研究什么?个人看完书的理解是,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产生的历史文化政治的传承,替代与革新关系的一门学科。按照社会学提出的初衷,它应该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这些门类之上,是统领性的学科。可现在却弱化为平行学科了。想起来有意思,当年读大学时,学校还没有法学院,居然以法学专业的名义挂靠在社科系的门下,颇有异议,因为当年我们年段的平均入取分数要远高于社科专业的,现在看来,还真没搞错。
费老从“土”这个词语概念出发,进行研究,释理与论述,是本书的亮点。中国上下五千年离不开“土”,有土才有根,有根才有人,有人才有文化,才有传承…由土所带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无为政治,血地缘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费老用文字画图做出了回答。
单取与己相关的无讼这一章节,在作者著书七十年后的今天,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显然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秩序好处也逐步凸显。恰巧在乡下法庭工作,对这一切深有体会。但在做调解工作的过程中,仍感到乡村的“土”根仍在,有时必须要用“土办法”才能解决新问题。新与土,在实践中又是一组辩证统一。切身体会到乡土仍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源泉。
在片断阅读的这段时间,也“恰如其分”地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众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让我对费老在后记中提到写书与调研时的环境有着更直观的体会。即使在战火纷飞,西迁避难,生活困窘,食不果腹的环境下,费老以及老一辈的学者们都还始终笔耕不辍,坚持着对乡土社会或其他门类学科的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费老自己给出了答案,“志在富民”。而今回看,虽然过程曲折,艰辛而又漫长,但结果总是好的,付出终是值得的!也因之更加深了对老一代学者们的敬佩之情!
最后,这本书对我而言,内容还是太深刻,理解甚至还达不到肤浅,但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意外地开启了我的思维与认知的新境界。即使是你每天仿佛重复的事情,即使是你日常的欲望,即使是你从小“树立的梦想”,它们都是受影响产生的观念与习惯,都有理论与现实的来源。用书里一句话形象地表示“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所以,留心生活,注重实践,积极思考,意诚心正方能格物致知,不要让时光白白流淌,要做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思想境界的人。是为本书的阅读体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土中国》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