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埃尔伯特·哈伯德受到儿子启发,即兴创作了一篇经典的文章《致加西亚的信》。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本小册子从此开始了它的传奇历程。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后,令杂志脱销。紧接着,当时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乔治·丹尼尔斯要求把那篇文章印刷成册,他要订购10万份,这本小册子轰动纽约。日本天皇命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工作人员、士兵乃至百姓手中都要人手一册。布什在当选州长的时候,在这本小册子上签名,发给每一位部属。……至今,《致加西亚的信》还在创造着出版史上的奇迹,成为史上最畅销的职场励志经典, 政府、军队、学校、企业都在使用和推荐这本书,包括美国西点军校、纽约州立大学沃顿商学院等。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十五年前我工作调动,新的部门领导给我讲述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当时的理解就是领导需要执行力特别强的员工,别无其他。如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和工作阅历的丰富,加之不断学习,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和一个消极惰怠的人,区别有多么的大,简直就不是一个人。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哪有什么绝对优秀的人才,真正的人才都是那些对于事业满腔热血、对于工作充满热情、对于问题敢于直面、对于困难努力克服、对于不足尽力弥补,他(她)们目标坚定、行动迅速、愿意沟通、不断进步,他(她)们的厉害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他(她)们总在迭代进化,至千里只是因为积跬步,每一个成功者都是积极心态者。二战之后的德国、日本,都沦为了一片废墟,但是几十年之间就又重新崛起,依然还是世界强国,这是为什么?因为基础设施可以摧毁,物质财富可以毁灭,但是这个社会发展进步最可宝贵的财富、不可或缺又往往被人忽视的,人,高素质、有梦想的人,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最大的成就、未来发展最大的依赖是什么呢?人,头脑中充满实现中国梦、理解市场经济规则并亲身经历体验过市场经济无穷魅力的人。未来互联网经济、5G时代我们的最大优势是什么?人,不仅仅是工程师红利,更是那些浸润在互联网时代的八零、九零、零零后们,思想不僵化,行动不保守,与世界连接更紧密,对世界理解更深刻,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抵得住我们这些巨大的优势,未来充满无穷想象,未来不可想象。在投资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为什么不能总是发现政府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其他投资者投机者的问题,因为要想强、想成功,就惟有奋斗一条路,必须让自己终身学习、不断迭代、不断进化,反求诸己之时给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无异于在进步的道路上给自己下绊马索,真正的投资者都明白,韭菜不是你的对手,市场的波动更不是可恨的,一切都是我们应当接受、应当理解、应当认识、应当运用的。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如果你愿意奉献,找借口吧!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本书在公共桌子上估计有一年了,由于每个部门各一本,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偶尔看到有人翻一下,说句没意思也就放下了。亮黄色的封面,即使随意摆放着也很显眼。直到前几天发现 读书 里有这本书,萌生了看一下的念头。
封面最上端印着: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管理书,一本风靡全球企业、机关的培训经典。 概述的十分精准--敬业忠诚勤奋、管理、培训、经典。
读完后更加确定,这确实是以宣扬“敬业”为主线的“引导类”书籍,引导员工如何做好工作,印象深刻的就是要有“责任、诚实、理解、不抱怨、热忱、尽责”这些品格(我想,似乎人性中正面的、积极的词汇都可以吧。)
作者通过罗文送信给加西亚的故事,引发了文中观点的思考,过程中列举了众多知名、不知名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例,阐释观点的正确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纯粹文字之外的趣味性。
读着读着确实觉得说的很在理,有点感同身受。又有点疑惑,这明明是19世纪的文字,现今看来,依然这么有道理,或许是译者与时俱进,或者是我三观较正喽,哈哈~
生活中,社会上,工作里,不乏书中讲到的反面:责任心缺失、马虎应付、抱怨、得过且过,似乎就在身边,在耳旁,传染、成风、蔓延……
站在企业机关领导的角度,要求员工具备如上品质,去创造无限大价值;站在员工立场上,拥有上述品质,获得领导上级他人青睐和提升。似乎条件和结果清晰明确,但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缺少了什么,令人怀疑这种“口号式”说法,是否真能实现,换个角度想想,某种程度上有点处在理想化之中,摒弃了其他外在因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培训经典,其中鼓励至上。
总之,单就员工素质的要求 ,表达的清晰明了,将看似简单又相通的品质,通过多种词汇阐述,读来十分流畅。种种,不论是否认同,拥有美好的品质总是为人处事之道!
PS:找到失而复得的物品,很开心,心怀喜悦\ ٩( ‘㉨’ )و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