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其作品以描摹人类普遍心理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为特色,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他的一生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在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方面获得的成就尤为显著。译者:央金: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精通英语、法语,对文学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曾就职于机关单位,现专职写作、翻译。内容简介作为以描摹人物情感著称的文学巨匠,茨威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为深刻细致,他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本书精选了茨威格的7篇小说,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等,皆是其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只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和以往的小说都不同,书信体,只有两个主人公,大部分篇章都在诉说女人的信件,男生的反映寥寥几段带过。
全文一直以女生近似痴狂的爱恋为主线,从始至终陷于男生的温柔目光,爱情由孩童的单纯无邪到长大的情欲,不求一分一毫,也未曾恳求同情奢望爱情,甚至于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形象一直是过客,模糊不清。
这样的爱情,完全百分百的纯粹,可以说,现实中是极少遇见的。这篇短篇,这种爱情,内心会不自觉被带入女生的这些种种经历,会泛起自然的同情与难过。越是不现实,越是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更衬托了爱情的纯粹,离不开眼,心也是。
全文在写作过程中一直以女生的口吻,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残酷,始终不离写作中心,一直都在强调从来都没有怨过,女生把自己放在了很低的位置,像张爱玲的名言‘’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越是强调她的不埋怨,在读者看来,越是在读者心口划下的深口。
这样的爱情——痛苦的根源,不源于身份、家庭、财富。在这个女孩这里,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男孩不在意,不爱她。这才是最残酷之处,反之,如果是现实的种种,我们心中还能有心存侥幸的理由——作家无情打碎了读者心中最后的可以存留的幻想,把爱情里最无能无力、最难以接受的呈现出来。拼尽全力,踮脚张望,幸福只是虚幻,哪怕她和他三次相遇,目光对接,都无济于事。
实际怀孕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女生多年暗恋时光苦涩的果实,姑且视之为作家给予她的感情的变相的回报,也是她后面人生希望的源泉。而这封信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必要条件却是女生基本丧失了希望,实际上这封信的存在已经留下了一个悲剧的伏笔。
足够纯粹的爱情,像没有刺的玫瑰,可它的那种美丽之于残酷,才是动人之处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本书包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有一些短篇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书,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特别感兴趣,李健的《传奇》据说灵感来自这本书。
一个女孩,喜欢上搬到家对面的作家,从她的少女时代就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从来没有将这个故事讲给任何人,在她生命的最后,她决定将这一切都告诉作家,告诉作家,这个世界上曾有人爱他如生命,用着自己的生命去爱着他,可是他对这个人却一无所知。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被这个女子感动,一个人怎么会用情如此深?而她的深情却也带给她不幸,我深深地为这个女子难过。茨威格在原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让你不能不赞叹重复的情感,作者能用不同的语言描写出来,却又丝毫不感到啰嗦。
第二次翻看这本书时,不知道怎的,仿佛已经没有第一次那种代入感了,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女子的爱恋。说实话,她的爱恋是美好的,或许是她用错了方式才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倘若她能在一开始就大胆站出来,向作家承认她的爱,她或许会得到爱,或许会失去爱,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她打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爱恋藏在心底,将自己看得很低,这就是错误的。她将自己低到了尘埃之中,不敢说出对他的爱,却又期盼着作者能够认出她,爱着实在是太卑微了。她装作自己是一个风尘女子,与作家过夜,有了孩子,却依靠着自己的力量,生下这个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于是,这个孩子成为她的唯一,在孩子去世后,她也伤心过度,无疑,她是一个好母亲,把最好的给孩子,当孩子死了之后,她自己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于是她将一切的一切都告诉给作家。
故事就以作家看到这封讲述她一生的信开始与结束,她的一生都围着作家而活,从未活出过自我。所以,爱情是什么?是蜜饯,还是砒霜?爱的方式又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是幸福?还是不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