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高三备考买的书,却没看懂。现在,依旧不能全部都懂,因为作者的评论文章,给我的感觉是流动圆融,像是果冻,能吃出果冻的香味但又不能细细咀嚼碎吃尽果冻的香味。这也许就是熊培云的理念,自由却又宽恕。
这本书要读给自己的心灵听。
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效的只有奠基在接受信息自由基础之上,自由言论才更牢靠、更真实、更全面。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不要把疼痛当绝望,凡事还是看积极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地做事;同时也给自己的视界多一点时间感: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同样需要告别真理病与强制,走向全社会的自由交流与相互启蒙,走向以自由为始终的合作。正是公共精神的缺席,导致中国乡村不断沦陷于权力与资本之合谋。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我常在想,自由并不复杂。美好之世界,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而我之积极做事,也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尽责与从容而已。我一直认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一句非常有禅机、非常朴素庄严的话,即:勤勉于当下,努力于今朝,修行于日常。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民间话语里,它竟然被曲解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了。我个人自然也是以针砭时弊为自己的写作责任。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写作者的全部责任。他还应该有其他责任,包括发现社会与人生中的美,一些不为时代黑暗所吞噬的,甚至可以说是亘古常新的美。回想当年读到鹿桥《未央歌》时的感动,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群师生的内心仍然存有一片净土。保有内心之美,不为时代之黑暗所裹挟,不只是一种审美要求,也需要一种审美能力。最后,我发现我看这本书时,会不自觉想到艺术,文学和艺术手拉手,仿佛有种在现实的伊甸园的感觉。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本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我回忆了许多若不是悲剧重演便不会想起的事件,同时也为作者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事实基础。自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单就讨论是什么是自由就让我们小心翼翼,因为如果我们要避免书中多次提到的“在光明中失明”的话,我们首先要有全方面认知,那不仅是“人生的自由”,更是“自由的人生”,我觉得作者讲得不错。
在之前的看刘瑜的书的时候,看到过豆瓣书友对于《观念的水位》的评价:“她只是打了个民主的起手式而已,许多国人就已惊为天人”,即使过了许久,这句话却时不时在脑中回想。我不认同这个说法,我感谢作者的神授,无论是刘瑜或者熊培云,他们打了我看得懂的起手式,还疏通了我的一些堵。我还以本书中我牢牢记住的一句话:
艾米莉·狄金森诗云:“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很喜欢此类书,就像我喜欢与人讨论热点事,希望能听到不一样的见解。不过显然在民主与自由方面,我还是个学生,但我有些不满足,我好像一直在拾人牙慧,被动地接受教育。我希望以后我可以正面与这类书的作者进行交流,而不仅仅是请教。也愿诸君共勉。
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有很多人选择放弃。不像是古代为什么会有人当炮灰去为别人打仗的疑问,而是我所认为的“识字的文盲”,因为作为网友中的一个,不愿意为无数次的网络暴力背锅。我有想过为什么放弃自主分析判断的原因,除了轻松点,好像还是轻松点。自己想或许会错,随大流一定不会“一夫当关”,这是我所理解的多数人暴政。
本书阅读不算快,因为经常在读的过程中神游远方,就像作者说的,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哈哈。神游去过的地方有点多,有未来,有远方,还有爸妈唠叨的解决办法……也最后在书中和好友的签名中找到了答案: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20181205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