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兄弟(第3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兄弟(第3版)

作者:余华

余华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弥尔顿《失乐园》,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本书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

「兄弟(第3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和同名作者《活着》一样,这本书依然带有时代的阵痛感。

历史的苦难让人心痛,但它并不能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依据,也不能结束我们今天困惑的条件。生活依然绚烂中带着惨白,或者人们只能在磨难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是生活本意如此还是人性中的缺憾?

这种始作俑者的根源在哪里?

作者一直试图说明白但也一直在孜孜探索。也许这是人类甚至是生命的枷锁。

看得出作者的迷茫和内心挣扎的痛苦,但这注定了是他痛苦而不得其解的因素,像一个心魔一样越陷越深--这是一个压抑的时代,谁也成不了谁的解药。

好在我们可以放下曾经的仇恨和遗憾,把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现在和未来。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

这种思想上给读者的思考是作者最大的优点,结尾安排李光头兄弟宋钢的死亡是文中的高潮,痛定思痛。

拙笔略表不足之处:通篇记叙文有点像流水账,幽默但不少感于作者自己的幽默,带有局限性。

另外能感觉到作者算是受地地道道中国文化影响的人。近现代世界,中国文化出现断层,外国文学有很多可取之处。集思广益走向世界文学将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兄弟(第3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我看的纸质版,但是想写书评所以找到这记录下来。

我的感受可能有点偏,但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些了,可能不叫读后感,说是随感更合适一些。

以下:

这本书在我看来叫“兄长”比“兄弟”合适。宋钢好惨,就因为自己大一岁就要处处帮弟弟,自己出生在书香世家(勉强算)受到了好的童年教育,很懂事,然后就处处帮。李光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没错,但评价一个人在我看来首先要是好人,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李光头大部分情况下是好人,但是他做了违背良心的事,不全坏但绝对不能成圣贤,而宋钢可以。

两个主角的父母怎么爱上的没细写,两个孩子感情的建立在我这个年代的人看起来很突兀,我可能不会理解因为父母要求就好好相处的感觉。宋钢太乖而李光头太依赖宋钢的爸爸,导致了两个孩子关系很好。但是为什么宋钢前期单方面付出那么多(大白兔,做饭)就因为是哥哥?

然后我就想到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畸形兄弟姐妹关系,“长姐如母,长兄如父”是很平常的事了,长女长子(不考虑家长重男轻女)凭什么要为家庭付出那么多,他们本身也是家庭的小辈,最后很多早早下地干活没学上甚至耽误嫁娶,而最小的孩子琼是穷身上没责任,安心学习考上了大学。这还不算结束,考上大学进了城还要扶持哥哥姐姐。

当然在正常理论下看来是合理应当的。但是细想想爸妈要求他们下地干活是为整个家庭付出,而老幺成材后扶贫是以自己的小家庭为源头而向其他的小家庭无条件补偿,我没说错,就是无条件补偿,侄子侄女工作负责找,哥哥姐姐生病要出钱,父母生病更得出钱,这样的畸形关系让老幺的配偶很受委屈。老幺想报恩没错,那你别结婚。老大想享受报恩也没错,那你也别结婚。只要结了婚就有各种矛盾,无法化解,老大的配偶坐享其成,老幺的配偶受尽委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兄弟(第3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