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从前我死去的家

作者: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力作,将恐怖埋入读者五感深处!东野圭吾说:“《从前我死去的家》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从此,我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评论家。”东野圭吾主人公沙也加对小学以前的童年毫无印象。为找回记忆,她和前男友来到父亲生前常独自前往的、神秘荒凉的别墅。种种迹象表明,这幢别墅的的人似乎在二十三年前的某一天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回来。当看到一架钢琴的时候,沙也加禁不住喃喃自语:从前我来过这里。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看完全文,真的觉得挺可怕的。

全文围绕的场景别墅其实是一座坟墓,坟墓原来的一家,大人是一对法官夫妇,儿子不成器无法继承父业考法官而当了老师,又因酗酒赌博被学校开除。二任失败的婚姻留下了两个小孩子。法官父亲把孙子当儿子栽培,不让儿子接近孙子,可惜去世后儿子又回到了家里,整日酗酒,虐待“瞧不起父亲”的孙子,甚至性虐年幼的孙女,孙子在“被毁了家”以后心生杀意,决心要杀死儿子,却不幸搭进了自己的命,烧毁的房子也牵连了在地下室玩耍的保姆和司机的女儿,事后法官太太为了保护唯一的孙女而交给保姆和司机领养,这个孙女由于受到刺激而失去了记忆,并在成年后也有了虐待自己年幼女儿的怪癖。而她为了治愈自己的怪癖找来曾对此问题研究并发过文章的前男友男主一起去这座荒废的别墅寻找答案,

答案一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了。文章的篇幅不长,但是悬念却不小。看完全文不觉背后发凉,尤其是在得知这是一所坟墓的时候开始。女主替代死去的保姆和司机的女儿继续活着,可是却丢了小学之前的记忆,也因为小时候受过性虐待所以一直不亲近人,也不爱笑,养母对着她喊自己女儿名字的时候估计也无法真心去爱她吧,所以她可能也是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所以成年后对着自己的女儿才会有这种禁不住虐待她的行为。

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很重要的。正所谓,只有被爱过,才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孩子如果从小缺爱,那伴随着下一代可能也会有爱表达障碍的发生。

豆瓣评论也有提到看东野圭吾很多小说都提到儿童性虐待,觉得笔者对幼女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可是我却觉得,这些问题,可能是对作者太过震撼了才会反复提起吧。这也算是对一种救赎的唤醒,唤醒我们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豆瓣评分不高,也有人说比不得《放学后》和《白夜行》,前者我都没看过,但这一部我已经觉得算很不错了,至少悬念真的是留到了最后一刻,而且震撼也是让这本书愈加意犹未尽。所以深夜看这种书,还是不大合适吧。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部小说是一个反应社会现象的故事。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综艺节目,叫做《中国式相亲》,每一集都有五个家庭来带着他们的孩子选择合适他们孩子的另一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既能接触一个人,同时也接触他所在的家庭的机会,但是在这个相亲节目中,人不在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而是把他带入了家庭中,把这个个体融在家庭中。在看了一整季的节目后,我不禁要感叹,果然,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教育出什么样子的孩子。乐观开明的家庭,往往教育出来的就是积极向上的孩子;沉闷死板的家庭,往往教育出来的就是隐忍克制的孩子;逗比的家庭就会教育出逗比的孩子;浮夸的家庭也会教育出浮夸的孩子。虽然进入社会以后,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家庭对于一个孩子后天价值观和性格的形成是起着很大作用的。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在充满着家庭暴力的家中会成长出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那就是,即使她已经故意遗忘掉自己那悲伤痛苦的过去,但是在她的潜意识中,还是会把她的父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施加到自己的孩子上,对,即使她已经遗忘了那段经历。所以可见,小的时候的经历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创伤后应激障碍(CSD?),这个貌似是形容二战后,一些美国士兵虽然已经脱离了战场,但是,战场的惨烈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同样,这部书的的主人公也是,因为童年的家庭暴力,她变没有办法耐心温柔的对待孩子。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她“不知不觉”就已经把孩子打的伤痕累累了;当婴儿因为饥饿而哭闹的时候,她不止一次的“控制不住”自己想把孩子杀掉。就是这样。东野用这本书来让大家思考家庭暴力的严重性,这种影响不止直接对下一代的身体和心灵产生了伤害,甚至对下一代的下一代也会产生影响。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星星的暴力之火,最后将所有的人的幸福都烧成了一片废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