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悉达多」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悉达多

作者:赫尔曼·黑塞

上世纪60、70年代是欧美青年心灵自省的年代,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成为一时经典,类似该书的心灵旅程,也被许多流行歌手和乐团写进青年摇滚的歌声中。这本书成为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也被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所欣赏。著名的台湾舞团云门舞集的保留剧目《流浪者之歌》正是由此改编。本书译本来自较早研究翻译黑塞作品的台湾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女士,为国内广大黑塞作品爱好者 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译本选择。

「悉达多」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2017.10.3

“我读的懂这书里的每一个字,却读不懂由这每一个字组成的含义。”大概这就是哲学的奥秘吧。

和此书结缘,是因为蒋方舟在她的文章里分享过一段黑塞在《悉达多》里面的一段话,非常喜欢。怀着期待找到此书,果断买下,打开电子文档,复制粘贴喜欢的那段文字,搜索结果却显示为空。也许是版本不同吧。也罢,既然是缘,那就安心来读吧。

此书的情节脉络清晰,故事简单明了,看目录框架就明白了。但是每一章却保含着浓浓的思辩哲学和耐人寻味琢磨的宗教情愫。对宗教感兴趣的话,这本书适合一读再读。

最喜欢的是摆渡人这个章节。这本书有些很熟悉的地方。悉达多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时间这种东西。“”孩童时期的悉达多,成人时期的悉达多和老年时期的悉达多只不过是被一些幻想隔开而已,实质上并没有分开。”这让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由河流而引申,一个强调没有时间,一个人强调变。

全文从开头到中间,到结尾,都多次出现了一个词——“唵”。度娘说,这一音节在印度教象征着精神的认识和力量。悉达多和瓦数地瓦都懂得也会倾听河流。从河流中,你可以听到任何声音,几百上千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唵”。越是读不懂,就越是体会到佛教中神秘的乐趣。

此书也有一些熟悉的地方。比如佛教说,“我执是痛苦的来源”,悉达多也说,当整个“我”被征服、死去,所有的激情和愿望都寂止了的时候,那最后的东西,那不再有“我”的人生奥妙——那大秘密,一定会苏醒。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坐如是观”,悉达多也说,“时间不是真实的,横在现在这个世界和永恒之间的分界线,善和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同样只是个幻觉。”

这确实是本心灵净化让人宁静的书,也是本引导人内求,寻求内心本我的书。立个flag,以后还要读更多的宗教哲学书。

「悉达多」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释迦摩尼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两句偈语可以用来总结全文。

通篇读来乔达摩和悉达多的修炼之路就是佛学里提出的顿悟和渐悟,作者禁锢其中并未提出什么独道见解着实让人失望,并且当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问世,双缝干涉实验已经证实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文中涉及量子论的思想也未有突破。

或者也就如作者文中所说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然而我却又高兴看到一个人的智慧和他认为有价值的思想,在另一个人看来或许是一派胡言。”

可惜很久以前有个人用6个字说过同样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

当然这本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最大的价值在于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不用嗑药,不花一分钱,读完就能站在上帝家门口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悉达多」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