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美丽新世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区。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现实跟美丽新世界不同的地方在于,美丽新世界里的人是从一出生就被条件设置,没有任何思考力的被安排在自己的阶层里,不痛不痒“被幸福”的过到60岁咔的一下死去,而现实里的我们则是从出生之后慢慢的被设置,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太多的“你应该是这样的”“这样才是对的”,无论你是否愿意,甚至你都没有知觉,你就会被设置成功。你永远无法摆脱这一宿命,因为你逃离了一个环境还是会来到另一个环境,不是这个烙印就是那个烙印,逃都逃不掉,想想如果在自己完全没有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就已经被环境设置,然后过完被推动被安排的一生,多么可惜。既然摆脱不掉那些设置,起码让自己能清楚的看到那些设置,做出努力去选择想要的设置,离开不想要的设置,虽然连你想要不想要的都可能是被设置的,我也不知道我在说啥了,大概意思就是读书让人清醒吧,但是清醒是好是坏呢?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呢?我已经晕了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记得以前无聊的时候曾想过,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那只井底之蛙的快乐?从海龟的角度来看,这种快乐应该是肤浅可笑的;可是从蛙的角度来看,只要它一生都不会走出去看到大海,那么它的快乐就是最真实的,也许至死都会心满意足。哪一种更值得肯定?赫胥黎笔下26世纪新世界中的文明人给我的感觉就好像这只蛙。蛙被局限在一井之地,文明人被局限在一“瓶”之内。只不过这个“瓶子”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为设定而已。人们感觉到满足、快乐、幸福,只是你被设定为满足、快乐、幸福,就这么简单。只需借助科技手段,像豢养宠物一样豢养人类,同时摒弃一切真正美好的、能引起人们强烈爱憎情绪的东西——比如艺术、文学,情感、家庭、宗教… ,即使偶有烦恼产生,吞下一片嗦麻就会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如“野蛮人”约翰所说,这些文明人根本无需考虑应该“默然忍受命运”或者“挺身反抗苦难”,他们只需要把所有可能引起痛苦的东西消灭,幸福快乐便唾手可得。很大胆的预言或假设。但值得深思的是,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是否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成为现实。两千多年前商鞅提倡愚民弱民以维护君权社会的稳定,这一点和新世界对待低种姓人的理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不是当人类文明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真会以另一种形式退化到最初的某个状态?像无法评价蛙的快乐一样,对于新世界也无法简单地评价对或错,或者说这背后需要思考的东西远比对错更加复杂。只是从当下的角度来看,我可能还是更愿意在真实世界中自由地感受快乐和痛苦,而不希望被禁锢在精心打造的瓶子里无知愚昧地“被幸福”着…无疑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作品,虽然在情节和语言上并没有太吸引我。最精彩的是总管和野蛮人的那场辩论,发人深省,应该算是全书最点睛的章节了吧!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