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这本书呢?此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海瑞、张居正……读黄仁宇的书,你会深刻体会“历史给人以智慧”。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陈学霖、赵世瑜、朱学勤、杨念群、江晓原、萧功秦、商传、樊树志、毛佩琦、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我想用书中第七章这段话做个序,也为这个书评起个开头。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黄教授的毕业论文,充满了学术性质。看得很费劲,也会想很多。
书中的几个人物都有着明确的定位,用张居正申时行讲政治;用海瑞讲经济;用戚继光讲军事;用李贽讲学术思想。而这本书的主角万历皇帝,则更像是这场游戏的失败者和承担者。但这并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皇帝一人,这是整个体制和社会的问题。皇帝不好当,万历也有他的无奈。
公元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段朝堂内外形势都日趋复杂严峻,天下并不太平……在宁夏有哱拜造反;在西南有杨应龙叛变;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也在磨刀霍霍向猪羊,准备起兵;海外的日本也是不老实,想要入侵朝鲜。更让人担忧的还有:文官集团已经走向了分裂;皇帝也开始消极怠工不理朝政;党争也是愈演愈烈;财政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缺陷更是让官员不作为,劳苦大众苦不堪言。这所有的一切,都在1587年开始悄然的展开。
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在力求转变,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文官集团的牵制,以致于整个王朝在万历十五年几乎停滞,更为以后的种种弊端埋下了伏笔。也可以说: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明朝开始了下坡路,从此在泥潭里越滚越深,直至走向毁灭……
这本书在写作方式上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惊艳。黄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来分析历史,解读历史,直视历史。他的“大历史观”更是纵惯全书,令人赞叹。虽然读起来很是生涩难懂,但看这样的书,真的很有意思。强烈推荐书友阅读。#好书推荐#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读历史有种很奇妙的喜悦感,随着以往的各种知识碎片被不断粘合,突然发现原来这件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之后内心便会生起一种喜悦感,觉得似乎有所收获和感悟。
很喜欢作者的这种叙述方法,看似以名人传记的方式分别讲述各段历史,实则从不同视角描述了同一个历史,不禁让人想起电影中经常用到的技巧:两人分别,一人乘车离开,一人留在原地。一个镜头描述留在原地的那个人的感情变化,另一个镜头讲述乘车离开的那个人的感情变化。从各种角度看待同一段历史,更加清晰全面,更能体会何为“大历史观”。
万历皇帝,一个臣子管教的帝王。有过励精图治,也有过荒废政事。初看难以理解,实际却是情有可原。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身处九五至尊的位置,曾经充满抱负和梦想,也身负各种约束和重担,相比普通个人缺少更多的自由。如果在牺牲自由的代价下不能换来权利的补偿,那么我想大多数人也都会像他一样用“无为”的方式无声的对抗自己的臣子以及各种不满的制度和传统。
申时行,一个处事机敏的和事佬。相比一代名辅张居正,我更喜欢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后任者,他同样拥有“大干一番,有所作为”的愿望和勇气,然而他所处的环境却更加复杂和困难。前任的高度集权所带来的死后清算为申时行的履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阻碍,同时万历也不像以往那样信任首辅,毕竟缺少自幼至长的日久情深。申时行一直奉行“中庸”的处事原则,不断调和着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虽然最终也没能避免冷战的局面,但这毕竟不是申时行一人所能改变的,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发展状况以及万历个人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戚继光,一个优秀并务实的将军。小时候就在课本里认识了这位一代抗倭名将,读完此书,对他增加了更多的敬佩。以前敬佩他抗倭的英勇和睿智,如今从当时的“文官统治”的政治格局、“地方供应”的财政制度等种种现实状况出发,更加尊敬他的政治能力和务实精神。
读历史认识了历史,同时明白了历史是身处历史的每个个人的所作所为造就的,有很多种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举例来说,如果万历十五年,那位辽东巡抚的参劾奏折能得到中央的关注和警惕,也许就没有努尔哈赤的清王朝,那之后的一切也都不同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