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合集)》:记帝王人生,展宫廷百态;道清宫秘史,书宦海沉浮。作品结构紧凑,故事异彩纷呈,情节环环相扣,读之欲罢不能。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54小时56分钟读完了。二月河先生用心血著书,这才是一个作家,一个历史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纪念二月河先生,愿老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幼年登基,平内乱杀外敌,康熙的敏锐、大智、胆量和胸怀让人折服。两次废太子,也是苦了这个对死去的皇后难以忘怀进而把感情投到二阿哥身上的皇帝,对太子的失望也加重了他的衰老。
朝中有大臣,有上书房,更有不求任何官位只求辅佐皇帝的恩师伍次友、益友方苞。对于他的治国,这些人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治河人才,因受奸臣鼓噪,他直到陈潢等快被大狱折磨致死的时候才幡然醒悟,痛心疾首。一个国家痛失人才是何等的可惜!
二月河老先生笔下的皇家儿子互相争斗,争夺皇位写得淋漓尽致,让我对皇宫中的很多事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文末,对皇位不感兴趣的老四被遗诏宣布为新皇帝,硬着头皮上阵了,谥号雍正。我要马上阅读雍正,看看他的治国思路。
最后还是要感谢二月河给我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自开春展卷,洋洋洒洒160万字《康熙大帝》,终以帝逝子继而终。此刻掩卷遐思,忽有怅然若失之心,不妨浅谈愚思一二,以为观书有感。
一谈史之用。不容青史尽成灰,恐乃意气者的执念。今时今日,吾辈青年人立足当下,当从真与幻间甄别、总结规律,不妨暂抛历史细节于脑后,于文学中寻历史人物之血气和挚情,以涤吾心羸弱畏事之弊病。康熙乃千古雄主,八岁登极,少时早见其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志,擒鳌拜,平三藩,治黄河,收台湾,力排众议,亲征葛尔丹。公瑾云: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能悟帝心炼吾心,已得至宝。
二谈仁与直。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增广贤文》有此言,而二月河先生著书多同此理。余年纪尚轻,涉世未深,闻此言难免叹而存惑。龙生九种,其心不一,其争唯一,故而祸起萧墙之内。雍正登极,非有众心所向之力推,亦少处心积虑之自搏,唯刚毅果决、沉稳重情、立心为民、以孝为先而成其位。故而愚以为,直中有曲是小伎,曲中秉直乃大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忧谗畏讥者,避祸推难者,难创伟业也。
三谈默之智。愚于近人论沉默,忆最深为鲁迅,即: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沉默为金乎?愚以为,千人千面,不尽此理。张廷玉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似为谨慎忧患之智,实则难掩其细而乏勇之弊;吴三桂教子“得意不快口,失意不快心”,若沉稳老练之风,难掩犯上作乱本心,故不得善终。是以古人凭史论人,力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必行大智若愚之要道,智者默然低眉时,和光同尘,润物无声;刀刃出鞘之际,雷厉风行,披荆斩棘。
工鸿篇巨著略有不易,唯愿观书识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以澄愚怀,足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