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本书描述了一个真正和时间成为朋友的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自己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儿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也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本书以前,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柳比歇夫,与门捷列夫,或者托尔斯泰比,我更能说出后者一些故事。我不知并不代表柳比歇夫平庸,只是证实我我的平庸罢了。
柳比歇夫从1916年(26岁)开始实施他的“时间统计法”,一直到1972年去(82岁)世,56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无论是战争、丧子、还是疾病。用简单的日期+事件+耗时(例如:2017年7月4日~读《奇特的一生》~3小时40分钟)记录并计划着他一生的每一天。看似枯燥的记录法让柳比歇夫像一台非常精密的机器一样产生思想、理论和批评,永无休止的追求自己科学追求。
柳比歇夫非常博学,乃至于世人分不清他是哲学家、数学家、批判学家、农业学家还是昆虫学家,其实他都是。如果一个科学家只是一个科学家的话他就不会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柳比歇夫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柳比歇夫博学到是我不曾想象的,柳比歇夫一生完成的科研是我三五世也不敢奢望的,他完成如此的成就,让我感觉很疑惑。
他的意志来自何处?他从哪儿汲取力量在一条孤独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身上那种在风雨飘摇之中屹立不动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即使读完这本书,也不得其精髓一二,或许是时间统计法的功劳,可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时间统计法又怎么能有效呢?或许他是百年不遇的奇才,可他又很普通,会犯错、会被诱惑。或许等我真正了解时间含义的时候才能悟透一点吧。
本书荐指数5颗星,很值得读,但我却说不出为什么推荐,又能得到什么,只有读过、思考过、实践过才有发言权吧。
对于柳比歇夫,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存在的开端。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无论是 施一公说的 1时间,2批判性思维,3方法论,他的时间是以秒算的。还是小波提出人活在世界上,无非是明白些道理,遇到些有趣的事,同时小波也说 要把天赐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还有叶郎所说 美感的一生,必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一生,是体验的一生。所谓体验,就是高峰体验,那就是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柳比歇夫,不能不让我佩服但,有些不能赞同,作者自己也委婉的提出了不能赞同,作者说是青年时代就立誓禁欲主义,和领导不和,错过很多机会,他的同事们豪宅,豪车,他不屑一顾,可自己没办法给家人,爱的人优渥舒适的条件,因为错过机会,不去更高的学术所,不去更好的大学担任教授,导致著作更是无法发表,发表了也有争论。我认为一个成年人有责任为家人,爱的人创造更优渥的物质条件,不是为自己。柳比歇夫 没有做好平衡,在某种方面,不能入世,我也不能赞同。也许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吧,但毫无疑问,老柳是幸福的,他在工作中得到了快乐。用现在时代的主流价值去批判外国的二战时期前苏联的科学家的生活和感情,我也不对啊。总的来说,谢谢老柳,你让我看到了人的精神潜能,人竟然能快乐幸福高效的完成那么多事。文章末了提到要想效仿老柳,要有远大的目标为导向。想了想,21岁的我。。见识短浅,阅历尚浅,一生致力于某一件事为导向,我尚且没有这个目标。知道国家经济每年仍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就希望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大国里的小国民。我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远大目标,暂且有的小目标,也可以效仿老柳。即使像机器一样孜孜不倦的分析,老柳也有守则,根据自己心里身体特点,比如紧急的事先做,着急的事不接,每天睡10H。。。我们要探索自己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这很重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make friends with time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