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是马洛伊用一生写就的挚爱之作,写给真正的精神贵族。四段独白,四个当事人述说两段失败的婚姻。前妻坐在街角的甜品店,悄悄看着丈夫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饯。咖啡店里,出身优越的丈夫回忆起第二任妻子在床上偷偷观察自己时那半迎合半嘲讽的眼神。他视她为真爱,可眼神浇灭了一切火焰。曾是夫家女佣的第二任妻子与情人彻夜长谈。丈夫家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曾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万年不变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多年后,情人在美国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贫民窟。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依伦卡、彼得、尤迪特,都没有真正的试图去理解对方。他们出生于不同的阶层,成长环境也迥然不同,由此衍生的精神则有着更大的差别了。依伦卡想了解彼得的一切,对彼得是一种占有式的爱情,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如果一个人占有了另一个人的精神,他们之间便是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了,在精神便是不平等了,精神上的不平等又会成为两个人相互理解的障碍,变成类似彼得与尤迪特之间的情感了,即精神更高的一方看不起精神更低的一方,而精神更低的一方则嘲讽精神更高的一方。
刺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尚且知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两个粒子距离过近时亦会产生强大的斥力,依伦卡不懂这些。她想要将她与彼得的那点空间消除掉,最终的结果便是遭到彼得的强烈排斥。彼得认为她理解不了他,甚至对她说她不需要爱。
彼得从小就不缺物质上的需要,但是缺少关爱,孤独的种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种在心里了,并随着他年龄的成长逐渐成长。他读了很多书,书里的知识建构了他的精神世界。这使得他在精神上不能很好的与现实世界对接起来。而为了维持他在他人面前贵族式的优雅,他变得虚伪。
人都有社会属性,外在的自然和社会为人提供了维持身体运转的能量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彼得太注重个体的精神,自我在建构精神世界时占了太大的比重,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建构自外部世界的精神。而如果他能平衡好自我与外部世界,或许他就不会那么孤独,能在依伦卡所说的彼此之间找到相亲相爱的人。
尤迪特来自社会底层,总是想要被阳光照耀,她想变得不平凡,她认为她从她丈夫那里搞钱也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因为仇恨富人想要公正。她虽然认为彼得是善良的,却不爱彼得,恶心彼得身上的甘草味。她不理解彼得的那种精致生活,过了很久她才明白那是一种秩序,那种秩序源自内心、本质和生命,但那时彼得已被洗劫一空,激进分子以社会公正的名义掠夺公民的财富,原有的文化的面临解体。
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尤迪特逐渐摆脱了出身底层的烙印,但等她明白后一切都变了,她爱的拉扎尔已客死罗马异乡,彼得也消失在了美国的贫民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会怎么样,还会有精神贵族吗?但愿重建文化后的人们不再孤独。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究竟什么是爱情?我想我还是不明白。以前我把爱情理想化,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唯有互相吸引才能互相联结,如果其中一方另有所求,那便分开各自再去寻觅令自己更着迷的人。爱情不像是责任和使命,更像是追求快乐的途径,感情也是浓时一贪再贪,淡时一挥便散。就算确定关系也都是自由之人,不受束缚和捆绑,爱时不以忠诚为牢笼,不爱时也可以坦言分开。
我和人说我并不信仰爱情,爱情是太容易消散的情绪,是一时的刺激和冲动,是间歇膨胀的热情和盲目,这情绪之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若是有什么变动便会如清晨薄雾随光线消散。
后来置身于此,我的理解也慢慢变化,爱情是感情的积累吧。感情是渗透在皮肤,血液还有骨头的。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生命中留下的痕迹还有气息伴随着回忆还有一遍遍的反省渐渐显现,这是由外至内又由内向外的过程,所以一个人无形之中带着很多人的影子。
因为一个人你开始喜欢静坐,因为一个人你开始喜欢沉默,又因为一个人你开始喜欢规划和打算,你开始听落日飞车,你开始细想万青的歌词,你开始接纳新的思想,你开始生长新的快乐,你在内敛也在放纵,你在消减也在填充,你在人群中低头沉默也在人海里开怀高歌,唱得都是疯长的自我精神。这精神里在一个个黑夜和阴雨天里游荡,和你记忆中所有的一切相遇攀谈,它生出棱长出角,它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看起来奇奇怪怪却总是漂漂亮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