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巨婴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巨婴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完的第八本书。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大概两个月,看第一小节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在微信读书上把这本书买了下来,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本书就被禁了。从一开始向朋友推荐这本书,到现在完整看完,更加要推荐。

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敢于反传统,追求客观理性。这就如《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其实围观的人太多,大多数人是在外圈看不到皇帝的,只是听说皇帝穿了件很漂亮的衣服,都信以为真,而作者看到了“皇帝”,并大声呐喊,“皇帝”其实没有穿衣服。可是,很多人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呢?有很多方面吧,其中一方面是他这一嗓子喊得,打破了原来的秩序,引起了人群的骚动,有可能引发“踩踏事故”;另一方面是,这个事实许多人接受不了,也不愿意接受,势必会认为这个小孩在胡说八道……可是,可悲的是,人,往往很多时候都不自知。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在里面看到很多书友的评价,许多人对作者举的一些极端的例子,以及讲述的观点都表示不赞同。其实,有些我也不赞同,但我知道,许多我的不赞是因为以自己现有的阅历和思维理解不了,所以持保留态度。我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个习惯,观察他人,观察自己,自己会思其然,也会思其所以然。这个习惯在小时候还好,在工作后,特别是我的工作性质接触社会阴暗面比较多,在工作的一段很长的一段里,总有这样的感慨:明知不忍直视的是人性,我却一如既往地像个好奇宝宝般盯着人性看。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选择得过且过,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生活,颇是幸福。作者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是一个有探险精神的人,他明知当他注视着深渊,深渊也在注视着他。但他选择了跳进深渊,感受其中的黑暗、深邃、冰凉、温暖,又成功返回,实属不易。

本书关于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以及孝顺这块写得很深入,值得推荐,也值得反复阅读。

「巨婴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并不推荐。最精彩的话几乎全是引用心理学界的名家之声。能够坚持读完,不是因为本书精彩,而是完全凸显了本人对于读书的坚持(˶‾᷄ ⁻̫ ‾᷅˵)。这本书的“大火”离不开罗辑思维的“推荐”。看完之后感觉武志红还是比较适合写专栏啊。对于整本书的把控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前三分之一部分就是讲婴儿心理的特点: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如果成年人还存有这些心理特征,那么就是“巨婴”。并且认为,中国国民的集体意识、崇尚孝道、中国式好人、妈宝男,都是由“巨婴心理”引发的行为特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用“巨婴”理论加以解剖,看似有理,却又过于牵强、绝对。甚至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巨婴国”。(真的是很吊诡的论述过程)全文的全部精华都在此了,后三分之二真的没必要读了!因为后三分之二就是不停的重复前文的观点,(大段大段的重复前文的原句,我真的怀疑给他出书的编辑有没有吃屎,重复那么多原文原句,你确定你不是在骗钱?)并用一些很特殊少有的案例当成自己的论点的论据。觉得太以偏概全,貌似全中国国民都是巨婴。用特殊的论据论证他的观点,有诡辩的味道。直指皇帝是终极巨婴,太以偏概全。口语化非常的严重,阅读起来毫无美感,文笔真的不如他之前的书。(《为何爱会伤人》、《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等)他对于梦的解析简直像玄幻小说,还有在咨询时可以和咨询者同时产生幻觉,看见幻想——巨大的黑龙、黑熊。让我不禁怀疑心理学是玄学,而非科学。武志红对于人性的研究,确实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理论。但由此来概括中国十三亿人都没有长大。是不是过于偏激了?对于孝道文化、儒家文化的抨击,简直就是挑战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理所当然地被下架了。不过对于此书的下架,我觉得,你可以用100本书去驳倒他的观点,但有必要去关闭他的声音么?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观点,可以容许各种各样的人说话,才是包容所在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巨婴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