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寒夜」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寒夜

作者:巴金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第二次读这本书了,和以前读单纯觉得情节太无聊单调不同,这次读走了新想法。

情节还是单一的,三个人,几个地点“银行”“街上”“黑洞洞的家里坚硬寒冷的床”,就是表情态的几个形容词也是“感激地”“大声地”“心痛地”。但书中的四百多页,就是用这种平凡到绝望,绝望至平凡的知识分子生活状态描摹出来,简单的词简单的情节简单的无望构成了一个“生又不想生,死又不敢死”的黑洞。希望是没有的,就好像密室逃生的人,越过一个坎,还有一个,可能更加艰险。战争和无能的政府就是最大的反派,一个反派足以剥夺一个甚至无数个英雄或者平民百姓的幸福,甚至意志和生命。

没有一个人物是喜欢的,但又不是黑白分明的厌恶,因为他们都有点熟悉,甚至有点像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的某种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取笑汪文宣,笑他卑微舔狗,软弱无能,纠结反复构成了这本书的主旋律。但他的性格又有点像我,唯唯诺诺,因循守旧。可他比我更惨,因为他就算变也变不到哪里去,他算是有责任心的,只是他就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就算努力捱着往上跳,也改变不了什么。他的母亲有点像我奶奶,保守自私,看不起向往自由的女性。她把曾树生视为敌人,我觉得她的这种爱是有点畸形的,有那么一点“恋儿癖”。曾树生好像是个正面的影响?可我非常讨厌。虽然说她追求更好的也是自己的选择,但她因为讨厌婆婆而抛弃丈夫儿子,抛弃这个只有寒风和烛泪的家,是极其自私的。她以为钱就可以帮助她爱得卑微的丈夫,和可怜的家,但她作为这个家的唯一热源,唯一希望,唯一活力,她选择离开了。陈主任也恶心,小三。虽然出厂次数不多,可到了兰州以后,曾树生的态度突表,彻底激发冷漠,肯定是他促进的。曾树生的存在,不一定能保证家捱到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小康,可下场不会那么惨,至少可以让丈夫在死之前不那么孤独。

“哪里都可以有她,哪里也可以没有她。”

“它的思想活动得很快,它跑了许多地方,甚至年月。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它始终围绕着一个人的身影。”

压抑间,这种卑微的爱,丝丝入扣,让人念念不忘。

「寒夜」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整个小说如同它的名字《寒夜》一样,弥漫着寒冷与黑暗,让人感不到一丝的暖意与光明。

一是“寒”在寒气与阴暗交汇的家庭。在汪文宣的家庭中,婆媳关系恶劣,将宣置于“肉夹馍”的境地,母亲和妻子从未站在他的角度想过,反而是宣作为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常常委屈自己,安慰两头。面对他两个最爱的女人之间的争吵,他有许多话要讲,可也只能放在心底而两头为难,没有人在乎他的内心是否难受。生活的环境永远是阴暗的,唯有黄色的灯光,时常有老鼠出没,给人一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荒凉画面。

二是“寒”在社会的世态炎凉。宣作为老好人,永远是受欺负的对象,“好人有好报”的思想遭到无情的践踏与摧毁。在患肺病时,除了鍾老外,公司上下没有人关心他的身体,反而是给他安排更多的工作,并用鄙夷的态度与他相处,甚至最后还会联名要求他辞职,在公司,宣感不到一丝的温情。

三是“寒”在理想的破灭。宣一心是想要从事教育的,可是战争的到来摧毁了他的生活,在维持基本生活中,理想一点一点地被腐蚀直至死灭。宣一直在痛苦地等待,他一生都在做老好人,从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觉得等到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他在等待着、忍耐着、痛苦着,可是上天就是让他这种好人患上肺病、让唯一对他好的同事钟老染上霍乱,他一生信仰的“好人有好报”就这样赤裸裸地遭到毁灭,所以,在他将死之时,他觉得不公平,无声地斥责这一切的不公,凭什么痛苦、死亡是自己的,快乐健康是别人的?他就这样痛苦地、不公地在他人的快乐庆祝中死去。穆旦《赞美》有一句诗:“等待,我们无言的痛苦实在太多/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痛苦和死亡是属于底层人民的,胜利的果实是属于高层子弟的。《寒夜》写出了这残酷的现实,批判着当时的社会。

……

(未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寒夜」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